】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亞中:國民黨核心理念流失 如何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21-07-31 00:32:32


 
  第二,我們從台灣本身的歷史來看,為什麼這些“分離主義”,或者“去中國化”,能夠在台灣有豐沃的土壤,使得中國國民黨對維持“中國”、“統一”的立場也不堅定了?從歷史來看,從1895年到今天2021年,整個長達126年的時間裡,兩岸人民只有短短的4年,1945年到1949年,同屬一個中央政府。其他的124年的時候,兩岸在各自不同的政府之下管轄。前面50年是日據時期,這時期兩岸不止是分治,根本就是分離。日本到後來的“皇民化”政策,想把台灣徹底的從中國史觀、文化、認同中切割出去。

  而中國國民黨從1949年來台以後,進行的是“反共”教育。當時的國民政府當然是“反共不反中”,“反共”思維是建立在“敵我”的對立上,即使到現在,由於兩岸敵對狀態沒有解決,“反共”的思維仍盤據在不少藍營人士的認知中。另外,在海外如“法輪功”以及美國的右翼團體把冷戰時期的“反共不反中”的思想拿去用,以做為其“實質反中”的說辭,中共畢竟是中國大陸的執政者,因此,在處理對大陸問題時,這兩者很難完全分清,不過,“反共不反中”的思想,也反過來對國民黨很多人產生了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國民黨,有不少人不願意談“統一”,或“中國”。

  第三,從1990年代開始,做為“黨國”領導人的李登輝開始進一步去中國化。先是在1990年代初期,去孫中山的政治理念,中期開始去中國化,以“戒急用忍”來避免兩岸走得太近。一直到今天,李登輝“去國民黨思想化”的成果在國民黨內依然存在,兩岸的敵對狀態也沒有解決。今年六月份的時候大陸的28架軍機還繞著台灣西南邊的沿海,兩岸的軍事還在高度的對峙。

  第四,兩岸在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中的零和博弈,讓兩岸之間產生了“分別心”,彼此把對方當成一個“他者”。兩岸關係也形成為“異己關係”。這對於國民黨的“中國”、“統一”論述,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確還有一些對兩岸有利的影響。蔣介石1949年到台灣來以後,落實中華史觀、復興中華文化。1990年代以前,所有的教科書,在身份認同上,“兩岸都是中國人”,這是兩岸關係目前不致於完全崩裂的最核心因素。但是大概在1996年,就開始徹底打破了,不過,即使在今日,在台灣認同“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還有三成左右。

  1987年兩岸交流探親以後,兩岸之間的互動開始。大陸改革開放的初期,台商在大陸做出具體的貢獻,這也是兩岸之間非常好的階段。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一直是個強項,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可是問題又來了,就是兩岸交流的成果,沒有讓台灣的老百姓所分享。原因在於,兩岸關係仍處於敵對,是一種不正常的兩岸交往。既然兩岸關係不正常,大陸也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場,兩岸交流的利益也難免掌握在某一些人的手上。民進黨因而批評國民黨是“買辦”。這也使得國民黨在面對大陸市場時,不敢放大膽的主張兩岸全面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