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飲水思源 香港市民向周恩來致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9 00:19:08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和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在昨天的開幕式上。(中評社記者劉曉丹攝)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記者 劉曉丹)60年代,在開國總理周恩來的親自關懷和批示下,如飢似渴的香港,獲得了兩條至關重要的“生命線”--東江水和內地輸港的鮮活食品。偉人隨歷史遠去,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卻受惠至今。飲水思源,香港市民近日得以在《一代偉人周恩來》大型專題展覽上,向這位人民的總理致敬。

  周恩來親自拍板“東江之水越山來”、開行“三趟快車”

  1963年,香港遭遇旱災,周恩來得悉300多萬港人正面臨極度缺水之苦,專程在即將外訪前,特別繞道到廣東聽取對港供水回報,並即作出一系列具體指示。他指出,香港供水問題與政治談判要分開,不要连在一起。

  大到拍板決定採取“石馬河分級提取方案”,小到議定“一噸水收費一毛錢”,周恩來皆親自過問處理。他還指出,應把供水工程列入國家計劃,由我們國家而非港英當局舉辦,“因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於是,香港同胞有了至今仍享用不盡的源泉之水。

  此前一年,周恩來為確保香港食品市場供應充裕,親自批示開行“三趟快車”,每日將內地優質鮮活食品,由長沙、上海、鄭州三地經深圳運到香港。即使內地處於困難時期,也要咬牙保證供港食品。在80至90年代高峰時期,每天抵港食品達到500多卡次,香港媒體都親切地稱呼其為“生命線”,將香港和祖國內地緊緊地聯繋在一起,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以上的惠港政策,另一不廣為人知的是,周恩來年輕時曾兩次赴港,包括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後輾轉到香港養病,令他進一步深入了解香港,為此後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對香港作出“暫不收回、維持現狀”的方針政策,寫下伏筆。

  1960年初,周恩來制定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將香港作為中國與國外經濟、文化和各種交往的聯繋重鎮,,通過香港廣交朋友、吸收技術、聯繋國際、爭取外匯。此外,香港能夠於1997年成功回歸,也與老一輩革命家所做的奠基工作有密切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