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同胞紀念辛亥革命 喚醒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4 00:20:05  


作者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座談會上發言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作者 戚嘉林)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們台灣同胞能在北京台灣會館參加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座談會,尤具意義。回首100年前,晚清腐敗衰弱,1894年甲午之役敗於日本,被迫割讓台灣,仁人志士痛心疾首,咸認為不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無以救中國。孫中山先生於是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訴諸“振興中華”的中國民族主義。1911年10月10日(辛亥8月19日),湖北新軍於武昌起義,一時間風起雲湧,全國響應,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引領的辛亥革命,撼動了古老的中華大地,結束了中國延續二千餘年的封建制度,建立共和政府。

  辛亥革命雖然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惟未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本質,反而因軍閥紛起,中國人民陷於更悲慘的境地。因為中華民國不是經由武力征戰而建立的,故孫中山先生未擁有統治如此龐大國家所必需的政治實力,從而妥協將總統一職讓予掌握軍權的前清總理大臣袁世凱。不久,袁世凱違反民心於1913年稱帝,孫中山先生發起討袁的“二次革命”,戰事擴及七省,事敗往赴日本。袁世凱也因稱帝不成,眾叛親離,憂憤交加,於1916年6月病逝,軍閥乘勢崛起。孫中山乃於1919年10月在上海重組“中華革命黨”,並改名為“中國國民黨”,續於1923年1月在上海發佈<孫文越飛聯合聲明>,旋於2月返回廣州,3月成立大本營,視蘇聯為盟友,主張國共合作,在廣州創辦 “黃埔軍校”,後應邀北上商議國事,旋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在前述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中,他曾三次來到台灣。第一次是1900年9月28日來台,11月上旬離台。第二次是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8月上旬抵台後轉赴日本。第三次是1918年6月上旬抵台基隆,日本殖民當局拒其入境旋離台赴日。其間孫中山先生的第二次赴台,行館宿處是台北禦成町的“梅屋敷”(今中山北路國父史蹟紀念館),因日方警衛森嚴,知者不多,但孫中山募款收獲頗豐。此行,台灣人葫蘆墩(台中豐原)區長廖乾三(時年六十歲)連繫台灣士紳,籌款募得革命經費六萬元,由其子廖進平轉致(廖乾三富甲地方、其富十萬圓)。當時這是筆非常大的捐款,在日本殖民高壓統治下,許多台灣士紳甘冒政治風險,擲金資助孫中山,體現斯時台灣同胞渴望內地祖國振興的情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