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23日電/馬政府改善兩岸關係是民眾滿意度最高的施政績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及實施更是最亮眼政績。但是,最近有專家學者對ECFA成效提出若干質疑,因正值馬英九就職三周年的敏感時刻,馬政府及當時參與ECFA評估及先期協商的智庫學者立即強力反駁。近日來台演講的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也及時給馬英九送暖,直指ECFA不只是“維他命”而已,而是台灣的“威而剛”。
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嚴格來說,ECFA是架構性協議,對兩岸經貿的影響層面,主要繫於雙方後續的廣泛談判;目前實施部分只是範圍很小、先行降稅自由化的早期收穫清單,而且實施迄今還不到半年,因而若將受到各種內外變數影響的總體經濟指標,包括進出口貿易、投資等變化,都歸諸於ECFA產生的效果,是犯了因果推論上的謬誤;迄今很多短期統計數字上的爭辯,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ECFA旨在推動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大凡自由貿易必然有利有弊,只要是利多於弊,就值得去做。更重要的是,台灣以貿易“立國”,若能藉由ECFA突破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瓶頸,帶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無疑可以打通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任督二脈。大前研一認為ECFA是台灣的威而剛,就是因為ECFA可讓台灣在經濟版圖上有不一樣的地位。另外,美國花旗銀行最近一份評估報告指出,以經過物價調整後的購買力平價衡量,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在2030年有機會躋身全球第三名,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其中隱含的就是看好ECFA後台灣競爭力不斷提升的趨勢。
所以,政府面對ECFA效果爭議的當務之急,應是在推動ECFA後續協商的同時,加倍努力和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時也要積極形塑台灣長期發展的願景目標,全力啟動經濟轉型的艱鉅工程,俾讓人民對ECFA有更堅定的信心。馬英九在完成ECFA簽署時,已宣示要打造台灣經濟的“黃金十年”,但迄今為止,“黃金十年”僅止於一些口號式的華麗目標或拚湊的政策構想,對增強人民信心助益有限。
ECFA對台灣是長效型的處方,因而必須有耐心及毅力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尤其須注意避免短期的副作用。從兩年前政府宣示一定要簽ECFA開始,各種對ECFA不切實際的預期心理逐漸發酵,引發大量游資及國際資金投入台灣股市及房地產市場;但ECFA還有長路要走,台灣經濟轉型亦非一蹴可幾,因此,當引導短期資金流向的預期心理和實體經濟發展出現落差時,就會發生資產泡沫化現象,也會加深貧富差距問題。最近兩年臺灣房地產炒風及引發的民怨,不能說完全與ECFA效應無關。
更嚴重的問題是,ECFA雖然改變了台灣的經濟戰略地位,但也因此吸引大量國際熱錢來台炒匯,由於台灣外匯市場規模小,炒作容易,從而導致近期新台幣快速升值;去年10月迄今,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升值近12%,冠於亞洲各國。近年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新台幣大幅升值已嚴重衝擊出口產業,尤其是支撐台灣經濟成長主力的資訊電子業者。這些廠商同時面對營利事業所得稅改革、新台幣升值、大陸工廠缺工及工資大漲,以及大陸本土及外資業者強力競爭等多重變數衝擊,正陷入數十年來最大危機。政府若不能協助業者度過難關,馬英九宣示的“黃金十年”恐將舉步維艱。
是以,ECFA推動必須有完整配套,才能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興利除弊。ECFA究竟是台灣產業強身補體的續命丸?或是看得到吃不到的迷幻藥?端視馬政府如何擘劃台灣經濟整體發展的世紀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