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百年神禡回娘家 兩岸學者聚台南見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7 00:32:28


台南興濟宮迎回神禡複刻版,兩岸民俗學者與廟方執事合影。(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1月7日電(記者 趙家麟)靠著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專家組、台籍學者楊永智一篇年畫文章的線索,台南祀典興濟宮一塊流落在外多年、已被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保生大帝神禡”木刻,6日以八人大轎將複刻版風光迎回宮廟,兩岸民俗學者多人與信眾都見證了這令人感動的一刻。

  “神禡”,一般稱為大符,和一般符令最大的差別在於上面繪有廟宇神明的圖像。較有地位或歷史的廟宇製作木刻版,自行拓印供信眾求取,或每有重大廟宇慶典如遶境時,會壓在信眾沿途擺設的香案桌上當做回禮。祀典興濟宮這塊“保生大帝率三十六官將神禡”,考據為清末民初的文物,但已流落在外多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益源年前擔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期間,偶然機會在研究兩岸木版年畫學者楊永智的“年畫並不如煙:從黃天橫與席德進的交誼說起”一文中發現,由台灣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神禡版,寫明為“台南興濟宮所有”,進而牽出這段外流文物回娘家的路。

  這條線索從天津大學的台籍學者再繞回台灣,經民俗學者居間連繫,由廟方與“文化部”與博物館協調後,原件繼續由博物館典藏保護,另以複刻版迎回宮廟,兩方皆大歡喜。

  6日,主祀保生大帝的興濟宮特別安排8位董監事,著傳統服飾親自扛轎迎回神禡,廟方大小執事及信眾看神禡拓版回娘家,猶如見到長久流落在外的孩子般,宮廟董監事致詞時,感動之情溢於言表,透過莊嚴與歡喜的儀式,表達對宗教文物保存的之決心。

  台南祀典興濟宮大觀音亭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辦的“虎爺暨動物神祇信仰國際學術研究討會”也在6日登場,與會的大陸學者包括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江帆,旅日大陸學者、東京首都大學都市教養學部人文社會系教授何彬,福建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師王亦錚,以及多位在台研修文學與民俗學的大陸碩博士學生,以及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專家組台籍學者楊永智、成大社科中心主任戴華、副主任陳益源等兩岸學界 多人都在場見證了宮廟文物回娘家的一刻。

  大陸學者表示,宗教文物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兩岸都投入研究保存工作,但是,流落在外、藏於民間或公部門的文物,要如何、以什麼方式回到原來的地方?興濟宮尋回神禡、學者扮演的角色,以及6日的迎回儀式,對兩岸民俗文化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啟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