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評:香港立法會 選建設者還是破壞者
http://www.CRNTT.com   2016-09-01 00:01:13


 
  所以,香港從實行“一國兩制”之日起,摩擦就是必然的,外國反華政治勢力介入香港事務進行明爭暗鬥也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是回歸前好,還是回歸後好?普通民眾對於自己的政治地位提高可能感受不明顯,但是收入、消費等涉及經濟的切身感受更容易左右情緒。因此,香港能否保持“繁榮穩定”,就成為磨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能否保持長期的“繁榮穩定”,乃是檢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存在是否合理、實踐能否成功的“最重要標準”。

  港人經常聽到中央強調要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但是很少人仔細推敲這個詞的豐富内涵與内在關聯。準確地說,“繁榮穩定”並不僅僅是繁華安定景象的簡單描述,“繁榮”與“穩定”其實具有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内在關聯:沒有“繁榮”,就很難實現“穩定”;沒有“穩定”,也就很難實現“繁榮”。

  顯然,中國中央政府為了實現“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同時也讓世界明白並非只有一種政治制度可以為當地的民眾帶來福祉,是一心希望香港能夠保持長期的“繁榮穩定”的,也願意不惜代價維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從而保障香港的社會“穩定”。我們從回歸之後香港遭遇的幾次經濟危機,就可以看出北京在護持香港經濟繁榮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2008年亞洲金融風暴,在港元受到以資本巨鰐索羅斯爲首的國際投機資金強力狙擊、情勢危急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調動巨額資金,出手幫助香港令狙擊者鎩羽而歸。

  2003年在香港經濟滑至低谷,港人對前景信心低迷、極度焦慮之時,透過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迅速令香港經濟從谷底回升;特別是其中包括的自由行,大量內地遊客對香港民眾重拾經濟發展信心具有立竿見影的景氣效果。

  2009年香港遭受金融海嘯衝擊,但作為淺碟型經濟體,房地產並未如以往遭遇金融危機時那樣迅速下滑,而是出人意料地淺滑則止,表明港人已經對中央政府在危急時刻一定會出手相救具有高度信心。這些發生在回歸之後的重大經濟事件,都表明實施“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內地,不僅可以在制度上包容“資本主義”,而且可以在“繁榮”這個問題上對香港這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體加以護持。

  如果“一國兩制”這樣順利實施下去,香港民眾對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必然會日漸增加,“歸心”的速度會加快。但是從“制度紅利”的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對他們來說弊大於利,至少會讓宿敵“社會主義制度”具備了與自己平起平坐、分庭抗禮的地位,他們經過幾十年對峙、耗費巨大政經資源才“獨佔”的“制度紅利”會受到嚴重威脅。那麼,阻止“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就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種必須。而在香港的環境下,擾亂“繁榮穩定”就成為阻止“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手段與必然選擇。

  簡而言之,中國中央政府非常希望“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而“制度紅利”的既得利益者則不會坐視“一國兩制”實踐成功。

  中央政府希望通過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從而證明“一國兩制”已經成功實踐,“制度紅利”的既得利益者也力圖通過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證明“一國兩制”不能實踐成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