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不甩傳言 林佳龍今再推台北市文化願景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15:32:25


 
  他表示,關於首都文化治理,我們提出:都計有文化、對話有文化、空間有文化、內容有文化、教育有文化及交流有文化的六大治理方向,盼帶動台北新文化生活運動。

  1.都計有文化-台北市正面臨都市更新的重要課題,未來都市更新的計劃,應先提出社區創生的計劃,以街廓或社區為單位推動都市更新,調整現有以整合成功為主、規模大小為輔的思維,以“人”為“本”建立完整的都市計劃架構,納入文化生活遠景、文化資產保存及文化公共參與機制,在台北都市轉型的過程,強調文化先行的基本觀念。

  2.對話有文化-我們主張召開大型“台北城市文化會議”及周邊活動、並以文化為題制訂台北主題年。市政府應每年編列預算辦理,讓民間意見交鋒,邀請各局處首長入席聆聽,歡迎文化界的力量,參與改變城市治理思維,共同制定文化政策。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讓不同意見呈現,也可進一步邀請國外文化界人士與會,進行城市文化交流。我們也希望文化會議成為台北盛事,每年為台北市制定以文化為名的城市主題年,辦理相關的文化活動。例如:“台北文學年”、“台北音樂年”、“台北電影年”、“台北表演藝術年”、“台北美術年”等,如此文化將不間斷地循環整座城市。

  3.空間有文化-政府的工作是搭建舞台,支持內容創作與創意,確保文化核心能量運轉。除了正式的文學館,台北並不缺場館,但如何整合場館,並妥善利用,才是下一個階段文化發展的關鍵。聽聞民間正籌備“台北文學館”,我們也期盼市府投入更多資源,加速完成台北文化館舍的最後一塊拼圖,讓閱讀文學再領台北風騷。

  為發展城市街區文化及擴大文化場館功能,我們勾勒“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軸”,從最北的北投到最南的文山;從最西的萬華、大稻埕到最東的南港延伸。以人文歷史為縱深,由點到線至面,串聯台北舊城街區到新創基地。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軸,以“景福門”為交會點,帶來不同的空間想像。包括轉型後的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廣場、台北賓館、“外交部”、國家圖書館、凱達格蘭大道的整個區域,假日可思考發展為減少車流干擾的“首都廣場”,市民在這裡駐足、休憩,品味歷史、藝術與文化的交會。

  除了首都廣場外,台北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群,更可以從博物館、當代藝術、傳統常民文化、流行文化等四個文化面向,發展文化融入生活的日常。台北市政府應主動串連“台灣博物館”、“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南海學園”、“台灣文學基地(齊東詩社)”、“台北植物園”及“國家圖書館”等,發展“首都大博物館區”,打造歷史、閱讀、文創等文化走讀區。

  目前“台北市立美術館”正擴建新館,未來與“花博公園”,“台北當代藝術館”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甚至“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當代場館,可思考發展“台北近現代與當代藝術文化區”。經常辦理展覽的“華山文創園區”及“松山文創園區”也可廣義納入。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台北工場”、“台北記憶倉庫(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鐵道部部長宿舍”與周邊、“機器局第五號倉庫”與周邊、“玉泉公園”、“北門廣場”、“北門郵局”,可進一步結合台北傳統工藝、傳統藝術重鎮-萬華區、大同區(大稻埕、大龍峒)的特色,建構“大北門傳統文化與常民生活文化區”。

  流行文化,是年輕人生活的重要娛樂。從東區的街頭時尚開始,一路到信義區精品時尚、五分埔快時尚,可思考結合“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台電電力修護處”及“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發展為“流行文化生活區”。在十字軸上可運用的閒置空間,也須妥善運用,並優先考慮獨立文化的需要。

  從區域人、文、地、產、景中,發展“愈在地,愈國際”地區特色。如濃厚閩南、舊城風情的萬華、大同,百年老店、文化資產、傳統工藝、宗教廟宇林立,應透過設立“傳習中心”保存傳統,並在兼顧結構安全、生活元素與美學風格下,透過老屋修復再生,提供予年輕人進駐,引進活力,創造街區文化經濟,開展大稻埕之外,另一個舊城新生的可能與契機。另外,從貓空所在文山區,或可從茶文化出發,發展從品茗到茶道的多元文化經濟。

  從台北在地人文發展、風土地景、文化景觀與文化資產等文化理脈中,爬梳屬於台北的“山、水文化”,設計出具創意、故事性與公共行銷結合的公共服務創新親山、親水環境。我們也支持文化沙龍、中小型展演空間、獨立書店、文創小店、Live House、文青咖啡廳等風格好店,並設計有書報亭文化空間,讓藝術與閱讀進駐在生活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