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近期,烏克蘭成為國際焦點。俄美兩國劍拔弩張,英日等國緊跟美國煽風點火,歐盟則全力促使局勢降溫。眾多兼具北約和歐盟雙重成員國身份的歐洲國家,軍事舉措十分謹慎。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拒絕向烏克蘭派出軍事訓練團,僅派出象徵性的援軍。德國不僅拒絕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還嚴禁波羅的海國家轉讓德制武器。
在美撤離駐烏克蘭使館人員的背景下,歐盟外交機構仍在基輔正常運轉。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歐盟將繼續作出集體外交努力,說服俄美走上對話道路。歐盟“雙核”法德兩國政要,在美、俄、烏之間密集進行“穿梭外交”。法國、德國、波蘭3國領導人在柏林會晤,強調應與俄羅斯保持對話。法德兩國還力促俄烏回歸“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框架,加快落實“明斯克協議”。
歐盟如此賣力“勸和”,用意何在?
首先,是為了避免烏克蘭局勢殃及歐盟。俄烏若開戰,歐盟將首當其衝。其不僅要承受戰火帶來的難民“外溢”等直接後果,還將更深地遭受美國“安全綁架”,與俄羅斯的能源、經貿和科技合作將停擺。深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能源價格猛漲、通脹高企困擾的歐盟經濟將雪上加霜,甚至引發嚴重社會和政治危機。
其次,歐盟力圖有所作為、展現國際形象。強化對歐洲安全議題的發言權,有助於歐盟實現“戰略自主”。而1月中旬,3場涉及烏克蘭局勢的對話,歐盟均未受邀參加,頗感“受傷”。博雷利近日針對烏克蘭局勢聲稱,“兩個超級大國瓜分勢力範圍的雅爾塔時代已經結束”,並表示,歐盟在涉及歐洲安全的談判桌上沒有一席之地“是不可接受的”。馬克龍也宣稱,歐洲人應開啟與俄“單獨對話渠道”。
再次,法德“雙核”首腦有意提升本國和本人威望。馬克龍就烏克蘭問題“親力親為”,既可體現法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責任心”,也有利於今年4月的總統選舉。上任不久的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有意借此顯示自己能夠在“後默克爾時代”勝任德國乃至歐盟“當家人”的角色。
面對烏克蘭局勢,歐盟與美國的立場和步調明顯不一致,說明歐盟正在反思和調整既往政策。歐盟致力於緩和局勢,與各當事方保持溝通。不過,歐盟的努力要真正見效,還需闖過幾道“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