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宗和。(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3月17日電(記者 鄭羿菲)針對近期的美中與兩岸關係,台灣大學前副校長、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包宗和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在疫情、經濟兩大內政壓力稍緩後,開始有餘力處理國際問題。而拜登政府仍維持“抗中基調”,主要是中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結合科技上給美國相當大的壓力,如針對彈道飛彈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威脅到美國的戰略部署,與過去幾十年來國防軍事上擁有的優勢。
有關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戴維森(Philip Davidson)9日出席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稱“中國攻台威脅可能在未來6年內顯現”。包宗和說,這透露出美國深層憂慮,一是美中力量消長,在6年內中國可能有更長足發展,華府保護台灣的“能力”恐力有未逮,二是美國對東亞鞭長莫及,中國大陸在東亞地緣上佔優勢。美中“2+2”會晤,不可能一下子就讓美中關係有重大突破,只是雙方嘗試接觸以尋求彼此合作的空間。
包宗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碩士、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曾任陸委會諮詢委員、國統會研究委員,台灣大學副校長、政治學系主任、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監察委員”。
包宗和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拜登上台的優先重點在內政,而美國現在雖然疫情仍然嚴峻,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超過3000萬劑,美國疫情控制可能慢慢有自信,而種族問題也暫時停緩,同時參眾議院也通過1.9兆美元的紓困案,基本上拜登在經濟、疫情兩個最重要的內政問題,可以貫徹自己的想法,內政的壓力相對就比較降低。
包宗和說,在內政壓力稍緩下,拜登在外交上便有一些餘力處理國際問題,而外交上美國兩黨一向都有共識,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做法上的不同,拜登整體目標還是把中國當成對手,與特朗普政府的差別是沒有那麼激烈,拜登政府是多管齊下對付中國,仍維持抗中基調。
包宗和指出,美國恢復盟邦關係是迫不及待,因為美國不做,中國就搶著做,像現在很多歐洲國家都與中國關係很不錯,因此去年底簽了中歐全面投資貿易協定,外交方面中國採多邊主義,無論是亞投行、一帶一路、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國都跟一些重要國家結合,對象很多都是美國盟友,這是特朗普時期“退群”給了中國很大的機會。
包宗和認為,拜登在三日發佈的“臨時國安戰略指導”綱要,能感受到中國在經濟、外交、軍事、技術等四方面給美國相當大的壓力。以軍事為例,中國在國防預算上還是非常可觀,而中國軍事結合科技,如針對彈道飛彈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威脅到美國的戰略部署及過去幾十年來國防軍事上擁有的優勢。
戴維森指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威脅,而中國正加速取代美國,而台灣也是中國的目標之一,攻台威脅甚至可能在未來6年內顯現。”包宗和分析,戴文森的話似透露出美國深層的憂慮,一是美中力量的消長,中國正在崛起,在經濟、軍事、外交、科技等層面的對美挑戰,可能在未來6年內有更長足的發展,二是美國力量在東亞畢竟鞭長莫及,中國大陸在東亞地緣上佔優勢。
包宗和表示,台灣的安全主要建立在兩大因素之上,一是美國力量對中國造成嚇阻,讓中國“不敢打”;二是兩岸關係的好壞,若兩岸關係很好,會讓北京“不願打”,而這兩大原因只要有一個原因成立,台海就相對穩定安全。
包宗和說,戴維森的話,在“不敢打”的因素上,或許是指中美力量持續消長下去,6年後華府保衛台灣的“能力”恐力有未殆;而在“不願打”的因素上,戴維森可能是依照“現在的政局”推想,民進黨在2024後若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好不了,北京在兩岸和平統一日漸渺茫的情況下,對台動武的可能性相對來說就會上升,這是美國所憂慮的。
至於美中“2+2”會晤,包宗和認為,美中此一會晤不可能一下子就讓美中關係有重大突破,只是雙方嘗試接觸以尋求彼此合作的空間,而美國先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再美中“2+2”會晤,可清楚看見拜登對中政策是採“既競爭又合作”的路線,在爭取盟邦、外交、科技上與中國高度競爭,在控制疫情、極端氣候等又可合作,至於區域安全上則是既對抗又可以合作的局面。
包宗和表示,美中“2+2”會晤可能會談及雙方關注也有共識的議題,如氣候變遷、疫情控制等,先把氣氛弄好一點,由於美中雙方高層好不容易接觸,照常理一開始應該不會談太多針鋒相對的議題,即便談敏感議題,也可能會以較委婉的方式表達,與特朗普時期那種粗糙的對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