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瑞泰。(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8月29日電(記者 黃文杰專訪)針對台灣企業面臨“衰退困境”,大型企業變成中型企業,中型企業縮小變成小型企業,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曹瑞泰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政府要做的是就是替廠商搭建平台,為企業通往市場造橋鋪路,好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鬆綁過度的管制。當然蔡政府思維也要改變,不能侷限於意識形態、滿足支持者想法,應該以宏觀整體戰略來思考。
台灣董事學會分析2005到2016年間,台灣1624家上市櫃公司市值變化,有8家大型企業縮水為中型企業,中型企業成為小型企業有44家。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說,這是很大的警訊,台灣尤其是科技、面板和部分傳產業者正面臨結構性轉型,且有可能轉不過去的存亡危機,政府該做的是,創造友善經營環境和趕緊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否則企業一開始衰退,應該“就回不去了”。
曹瑞泰,日本國立新潟大學現代社會文化研究所(法政組)博士、廈門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所博士,研究專長:日本研究、危機管理、東北亞的國家與行政。
對於台灣企業的衰退困境,曹瑞泰表示,政府要改善經濟,要做就是建立平台與橋樑,不過從兩岸關係來看,由於服貿目前還卡住,經濟根本不可能有所改善,兩岸經濟不會更好,也不用寄望會有進一步發展。
他說,現在兩岸關係,無論是政治、或經濟,主動權均在中國大陸,不在蔡政府手上,大陸想給台灣青年創業環境,就提供台灣青年眾多優質創業條件;不想買台灣農產,台灣的虱目魚與香蕉就生產過剩;停掉貨運小三通、關稅優惠,台商的競爭力就暴跌,就是因為失去了ECFA、沒了服貿、兩岸溝通的機制也斷線,連協商的機會都沒有。加上台灣還是意識形態主導,蔡政府管太多,橋樑又沒有搭好,企業自然面臨考驗與困境。
曹瑞泰舉例,蔡政府或許會認為,不要對中國大陸經濟太過依賴,應該分攤風險,可以發展台日關係或者台美關係,不過光看台日逆差嚴重,日本賺台灣錢相當可觀,結果日本有特別給予我們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優惠嗎?
他說,若依據蔡政府的思維,基於台日友好關係、或“國家”發展的共同利益與需求,台日應該結合成為一體,一起對抗中國。但若根據這個邏輯,日本應該協助台灣、打開市場歡迎台灣,甚至為台灣在日本開設台灣專區,結果迄今仍沒有看到具體友善方案,還不斷要求台灣多開放日本食品輸入台灣,多賺台灣的錢。
曹瑞泰解釋,台日經貿發展不對等,這不是廠商可以解決,這是政府要解決,尤其政府的態度更是關鍵,好比日本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設立工業園區,我相關單位還協助日本在台舉行類似招商說明會,雖以台日搭橋為名,但若站在台灣整體利益的立場而言,卻是非常不恰當的作法。
他告訴中評社,理論上蔡政府應該替台商,在緬甸造鎮或打造台灣園區,或許現階段無法達成,但基於台日友好關係,面對日本緬甸工業園區招商,應該設法要求平等互惠,不是讓台灣廠商,附屬在日本緬甸工業園區底下,結果又被剝削一層,賺的錢也都是幫人加工的微薄利潤。蔡政府為何不採台日合資開發,要求台日一起合作?
曹瑞泰說,每個國家都是以自己利益為考量,國際社會也都是現實主義,特別是日本已過度強化其表面上的自尊,更不願類似鴻海郭台銘來併購日本夏普企業,蔡政府如果要展現政府力量、要助台灣企業升級轉型,當初鴻海要併購夏普,大可用“國發基金”等來協助“參一腳”,為何沒有動作?
他分析,基於少數人的主張與利益,好比維繫“台獨”理念或民進黨本身政黨利益,以及基於“中華民國”台灣整體老百姓利益來考量,這是兩個命題,戰略思維是完全不一樣。
曹瑞泰告訴中評社,政府沒有幫企業對外搭橋,已經看出困境,事實上,企業在台灣發展還面臨水電能源的不穩定與缺乏,要知道,現在全世界對台灣最感興趣,就是對台銷售大型天然氣發電機組,搶奪這個市場,因為自從蔡政府上台,台灣的大型企業整天擔心,哪天突然斷停電,損失慘重,無不設法想自己發電來備用;加上一例一休增加成本,也把企業綁死。
他認為,在台灣的企業,沒事為何買發電機?就是擔心害怕能源不足,要知道,產業發展就是靠穩定能源,要提高生產,用電量必然增加,現在變成每天逼著節能減碳,要產業怎麼發展,怎樣投資?經濟規模自然縮小,就算接單,也要海外生產,因為現階段台灣能源的風險太大、因為台灣沒有簽訂FTA,銷售到海外市場,高關稅、高負擔,利潤被吃掉。
曹瑞泰建議蔡政府,要改變產業結構,首先要改變思維,不能用當初為了拼執政、打天下的口號,來治理台灣,若如此台灣經濟不可能有機會改善。想想日本安倍政府,考慮是整體“國家”戰略,蔡政府可惜還是意識形態掛帥、還是基於自己少數人的利益,特別獨派或民進黨一黨的想法,若考量整體產業發展、整體“國家”發展,經濟發展策略,就不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