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蔡英文突然轉軚 是與陳菊妥協的結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4 10:54:34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蔡英文前日在民進黨中執會上,正式發表其敗選檢討報告。她雖然仍然是把對敗選原因的檢討當作是“只照國民黨,不照自己”的“手電筒”,但卻在結尾部分,改變了其過去一貫以來甚至是在敗選檢討報告的初稿中避開兩岸關係和仍然堅持反對“九二共識”的態度,而提出了“未來除了更深入研究中國的變化、與其對台戰略,也應該更具體展開雙向的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錯誤的刻板印象”的結論。蔡英文的這一轉變態度,獲得了與會各中執委的熱烈掌聲,藍綠“立委”也給予了正面評價,蔡英文似是已經大徹大悟。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蔡英文為何會有此變化?除了是大環境、大趨勢所“迫”之外,看來也是出於與陳菊妥協的原因。蔡英文為了與黨內“反蘇派”聯手阻擋蘇貞昌籍著黨主席改選出山,“三顧菊廬”地誠邀高雄市長陳菊出任代理黨主席,以至是參選下屆黨主席,但陳菊卻以“市政優先,無力黨務”為由,尤其是在高雄縣市合併後,管治版圖擴大,增加了自己不熟悉的農漁業政務,再加上自己身體欠佳,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政績也已大幅滑落的情況,予以婉拒。最後終拗不過蔡英文的誠意虔虔,可能也是受到其在黨中央的“代理人”洪智坤(民進黨中執委,前任高雄市長辦公室主任及陳菊高雄市長競選辦公室主任)的啟發,而答應了蔡英文的請求。不過,陳菊卻提出了“交換條件”,那就是必須改弦換轍,改寫敗選檢討報告,開放兩岸政策。蔡英文為了達到“擋蘇”之目的,而終於接受了這個條件,陳菊也接受了出任代理主席的邀請。

  這個說法,可能較為接近事實真相。實際上,一星期前蔡英文的敗選檢討報告初稿在中常會“亮相”時,因為是“直轄市長”而成為當然中常委的陳菊是炮轟最激烈者之一。如今陳菊能夠接受蔡英文邀請出任代理黨主席,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按照自己的思路對敗選檢討報告的兩岸關係政策路線進行檢討。蔡英文為了“擋蘇”,也就不得不如此了。這也難怪,在“總統”大選過程中一直批評蔡英文及其競選團隊,在敗選後也曾撰寫了多篇分析批評文章的洪智坤,竟然給予了“這是蔡英文留給民進黨的最大資產”的評價。其實,倒不如說這是陳菊為民進黨創造的最大資產。

  但是,蔡英文要抬出陳菊來阻擋蘇貞昌,能否如願?這就要看未來的態勢發展了。一方面,陳菊是“新潮流系”的元老級人物,倘若“新潮流系”決定挺蘇,陳菊會否服從“新系”的嚴明紀律,而出賣蔡英文?儘管民進黨已於二零零七年通過了“解散派系”的決議,但“新系”仍在暗中活動;也儘管“新系”已分裂為“南流”、“北流”,或是部分“擁蔡”,部份“挺蘇”,但仍須對外表現團結,仍有一定的紀律約束。

  另一方面,陳菊在黨內較為圓融,雖是“新系”元老而不參加派系鬥爭,相反還廣結人緣,與各派系成員的關係都蠻好,而這也正是蔡英文要找她來“擋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她是黨內的最大公約數,各派系都可以接受。因此,她犯不著為了“擋蘇”或“挺蘇”而捲入派系鬥爭,破了自己各派系都不得罪的戒,因而她很可能會服從黨內主流的利益。

  既然陳菊堅持要在敗選檢討報告中加入檢討黨的兩岸關係政策的論述,這是否意味著在她出任代理黨主席之後,也會調整甚至是改變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倘她只是出任代理黨主席,由於只有兩個多月的任期,而且這一職位也只是屬於過渡性的,只是為了避免黨內“沒有大人”而設,應該只是“看守主席”,因而她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更遑論要調整黨的兩岸關係政策。何況,她的身體也不太好,還須照顧高雄市的市政業務,也沒有調整黨的兩岸關係政策所需的精力和魄力。但倘是參選黨主席並當選,則情況完全不同,就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意願,對但對兩岸關係政策進行調適。

  然而,也僅只是具體措施上的調適而已,決不會是戰略上的重大轉變。也就是說,不會廢除“台獨黨綱”,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民進黨的“國家定位”立場,而只是在具體實務做法上,不反對黨員甚至公黨職人員到對岸進行交流而已。否則,民進黨可能會發生大分裂,尤其是“獨派”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連線”會出走另組新黨。何況,廢除“台獨黨綱”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將會與國民黨趨同,但由於國共歷史淵源和“胡連會”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及馬政府主導恢復海峽兩會談判等原因,國民黨已經牢牢掌握了對兩岸關係政策的話語權,既“先天不足”又“後天不良”的民進黨再“插一腿“來湊熱鬧,不但是無法與已經佔據了制高點的國民黨競爭,而且也難以讓選民輕易信服。因此,民進黨是仍將會堅持“台獨黨綱”這個“神主牌”的,只不過是不再反對兩岸經貿交往和包括黨員在內的人員往來而已。這有可能是蔡英文在“總統”大選後期的“政治與經濟分離”策略,與“新系”兩岸經貿交流主張的混合體。需知,“新系”雖然主張兩岸經貿和人員交流,但在“國家定位”方面,仍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那一套,即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而已。

  既然如此,仍難以令對岸釋疑,無法進行共、民兩黨的黨際交流,至多是便利民進黨人以個人名義到對岸走走、看看,私底下交個朋友而已,而無法像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那樣,與中共的關係上升到黨際交流,進行兩岸黨領導對黨領導對談的層次。

  另外,只要民進黨仍然是不打算恢復中國事務部,繼續將其業務置於“國際事務部”之下,就仍是被對岸認定為“一邊一國論”,也難以開展黨際交流。因此,近日已有黨員提出恢復中國事務部。但即使是恢復中國事務部,也難以讓對岸放心,因為這仍是將兩岸關係的定位視為“國與國關係”,這與國民黨的大陸事務部是不同的,更與馬英九去年重申不能將對岸稱為“中國”而必須稱為“中國大陸”或“大陸”,有質的區別。因此,民進黨倘是為了瞭解大陸,不至於誤判,而必須恢復相關機構,也不應採用“中國”這一概念,就算是不願像國民黨那樣稱為“大陸”,也宜來個折衷權宜,改稱為“中國大陸事務部”。

  或許,民進黨會再次抬出唐家璿當年在上海“APEC”年會關於“中共已成歷史名詞”的說法,來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實際上,在上海“APEC”之前,由於受陳水扁“四不一沒有”的制約,民進黨的黨內文件是將對岸稱為“中共”的。但唐家璿聲稱“中共已成歷史名詞”後,當時的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翌日即簽發黨內指引,指示所有黨內文件一律將對岸改稱為“中國”,從而為陳水扁後來的“一邊一國論”埋下了伏線。當然,現在已事過人非,民進黨既然要與對岸打交道,確實是有必要思考是否避免稱呼對岸為“中國”的問題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