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民進黨為陳菊喝采 以迴避黨內大辯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7 09:04:30  


  中評社台北5月27日電/陳菊登陸在民進黨內發生的效應尚待觀察。但鐵桿台獨王幸男,主張頒贈青天白日勳章給同是鐵桿台獨陳菊的提議,卻令人啼笑皆非。

  陳菊在北京官式訪問中,表達對“‘中央政府’我們的馬英九‘總統’”的政治認同,在邏輯上及實質上,皆不啻是向北京當局宣示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已有修正。

  消息傳回台北,民進黨幾乎全黨一致借力使力,盛讚陳菊“表達‘國家’‘主權’”的智勇;四兩撥千斤,就如此這般地將一個應當深刻思辨的題目轉移了焦點。

  聯合報今天社論指出,陳菊登陸理應帶動民進黨內對“國家”認同及兩岸政策的大辯論;但如今看來,全黨皆頗有默契地按住鍋蓋不容掀開,甚至獨派也默不吭聲。陳菊的一句“‘中央政府’我們的馬英九‘總統’”,竟然被渲染成重大的政治成就,頃刻間一場可能出現的黨內大風暴,儼然竟變成了皆大歡喜的舉黨光榮。可悲,亦復可笑。

  細究陳菊的語言。民進黨迄今仍然主張台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但為何陳菊卻在北京當局面前表達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民進黨對陳菊這句話的臨場效應大表激賞,但真正的問題卻是必須回過頭來解釋這句話的邏輯矛盾。為何向北京宣示認同“中華民國”,卻在島內舉著“台灣國”的旌旗滿街跑?

  這正是民進黨的一貫手法,任何說詞只講求片刻的當場效果,根本不問在整體邏輯上的自相矛盾。陳菊登陸的大事件,或許就在民進黨的阿Q式喝采中,流失了大辯論的契機;而主張贈勳給陳菊,不只是用以化解尷尬,其實也是在提供不願大辯論、不敢大辯論的理由。

  在每次可能出現大辯論的契機之時,民進黨皆有使之消失於無形的本事。這或許正是民進黨屢次皆能得過且過的道理,但這也正是民進黨迄今仍然覓無生路的原因。因而,每次見到民進黨內務實改革派與基本教義派劍拔弩張,但一轉眼就在一觸即發之際雙方又抱在一起;原本應說清楚的道理,還是沒有說清楚,整個黨也仍然被少數偏激勢力所挾持。

  過去二十年,國民黨曾出現過幾次大分裂。趙少康另立新黨,宋楚瑜另立親民黨。大體而言,當時分裂出去的少數,反映了主流民意的趨勢;結果雖拖垮了國民黨,卻亦制裁了黨內的獨夫,最後經失去政權八年後,終於在今日重建了國民黨在形體及價值論述上的整合。但是,民進黨內的分裂因子卻大異其趣;極獨及挺扁者非但是少數,且他們除奉陳水扁為精神領袖外,沒有像趙少康、宋楚瑜那般的實際領導者(只有辜寬敏、黃慶林),更致命的是他們絕無可能自動從民進黨分裂而去。民進黨不敢與他們切割,他們更不可能與民進黨切割;故而,這一次民進黨似乎仍無可能藉陳菊登陸進行黨內大辯論,因為獨派只需在民進黨的遊行隊伍中繼續高舉台灣國的大纛巨旌,民進黨就只能拿香隨拜,永遠被附身挾持,趕它不走。何必辯論?

  獨派這次被蔡英文及陳菊偷襲,受創深重,卻不敢呻吟,誠是奇觀。陳菊在五一七前隱瞞登陸行程,蔡英文在五一七又堅持和平收場;這些皆被獨派解讀為欺愚玩弄。但民進黨當局不敢大辯論,居於少數的極獨挺扁者又何必掀起大辯論?不要民進黨辯論,只要挾持民進黨,這種“分而不裂”的生態,豈不正是極獨挺扁者能挾持民進黨的原因?

  陳菊當著北京當局宣示對“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絕不能只是視為臨場的機智表現;這其實正完全暴露了民進黨的進退維谷及左支右絀。若不將其間矛盾疏理清楚,民進黨的支持者如何能如蔡英文所期望地“成長”?

  民進黨應對“國家”認同及兩岸政策的通盤論述進行全面檢討,以建立一個可大可久的“國家”治理方案。不可用對陳菊頒獎喝采來自欺欺人,而應深思猛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