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中日關係現在談不上互信,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方式或者是說渠道來重新搭建兩個國家之間的信任嗎?
胡繼平:很難,只能逐步推進。達成政治互信本身就不容易做到,要靠點滴積累,目前中日關係“受傷”很重,恢復起來更加困難。首先,最有效的是通過政治對話構建戰略互信。但在目前情況下,我認為必須在外交上積累一定程度的信任,創造一定的氛圍,才可能啟動對話。如果日本一味推行追隨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啟動對話就會比較困難。其次要重視媒體的作用。中日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國民對中國持不好印象的比例長年居高不下,甚至超過90%,這跟敵國之間差不多,很不正常。應該深入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如和媒體商業利益的關係、政府及政治團體的影響等,然後找到使媒體報導更加客觀的辦法。尤其是現在中日之間人與人的直接交流比過去更少,而日本人受媒體影響的程度很高,所以如果媒體對華報導現狀不變,就很難改變日本民眾的對華印象。為此應該加強與日本媒體的交流,不僅是媒體的駐華記者,還包括日本國內的媒體人。另外,民間交流也很重要。中日關係中“以民促官”是老傳統,民間交流和友好聲音曾經起了好的作用,現在仍然可能推動。
今年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發起的“新疆是個好地方——疫情後赴中國新疆旅遊招募”活動有一定的啟示。這個活動只要是感興趣的日本人都可以自費參加,並在訪問新疆時通過自媒體進行網絡直播。我覺得這種方式有可能擺脫傳統媒體對日本人的影響模式,當然一次兩次遠遠不夠。
中評社記者: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5周年,回首過往,您認為中日應如何不忘初心,不忘原則地繼續前行?
胡繼平:一是加強政治引領。中日關係矛盾複雜,不進則退,政治引領就格外重要。事實上,當初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過程中,政治引領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前兩國又處在關鍵時期,雙方應該加強在各個層面的戰略對話和交流,回顧雙方發展關係的初心,思考什麼樣的雙邊關係才利於彼此的國民福祉、國家利益和地區和平穩定,避免戰略誤判導致悲劇。二是找到和擴大雙方共同利益。這個共同利益既包括經濟方面,也包括安全方面。因為中日作為亞洲最重要的兩個大國,對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負有不可替代的責任。為此雙方首先要做到曾經作出的承諾,“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三是加強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交流。其中包括媒體交流、人文交流,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讓更多日本人瞭解中國的想法、瞭解真實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