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崔弻洙:韓中經濟關係的演變和未來合作領域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30:53


 
  第三個五年(2012-2016)是第一個成長期。2012年以來,中國對韓投資大幅上升,累計投資64億美元,開啟了中國對韓投資年均10億美元的時代。如房地產行業(16億美元),“上海綠地”投資濟州醫療保健(9億美元)、“安徽藍調”投資濟州神話世界(11億美元)。金融保險方面,安邦保險2015年收購東洋證券63%股權(10.5億美元),2016年收購友利銀行4%的股權(2.6億美元)。這個時期好像是中國對外投資旺盛的階段之一。

  最後,從2017年至今可以稱為第二成長期,其中2018年創下27億美元的歷史投資新高。在這一階段中,批發零售和房地產的投資較多,分別為11.1億美元和11.6億美元,並且阿里巴巴曾於2017年對韓國KakaoPay投資2億美元。但自安邦保險後,中國對金融業的投入並不多。與之相對的是對製造業投資的增加——電氣和電子12.7億美元、化學品7.5億美元、食品6.4億美元,但是這些數字應該不是中國對韓國投資的全部,因為很多中國投資繞過香港、新加坡這類免稅地區,計算方式有所不同。 

  第三,崔弼洙對韓國對中國的投資進行了簡單的評價。第一個需要思考的是韓國的貿易順差,韓國投資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有密切的關係。他用數據來證明關係的密切性,但是其中的原因並不簡單。在中國韓國企業的貿易順差,韓國堅持用國有銀行測算在中國的韓國企業對貿易順差的影響,那個效果是一直是負面的,即對韓逆向出口大於從韓國進口。因為他們從韓國進口零部件和材料後將加工品出口到韓國,很自然地,進口價格高於出口價格。但是如果我們計算增值貿易(Value added trade),我們預算韓國的順差很大。所以貿易順差的綜合原因是韓中兩國和全世界形成的價值鏈結果。最近在華韓國企業實現銷售和採購的本地化,本地銷售從2006年的48.5%提高到2020年的61.6%,同期本地採購的比例也從42.8%大幅上升到62.2%。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在中國買在中國賣,所以他們和韓國本地的關係越來越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