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閔貴植:韓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變化及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22-09-02 00:54:16


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中國系教授、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閔貴植(受訪者提供)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中評社報導組)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中國系教授、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八月中旬線上參加了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與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合作,為紀念中韓建交三十周年舉辦的“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回顧與未來展望”思想者論壇,進行了發言。閔貴植說,民眾相互認知程度是決定兩國長期發展合作和引發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兩國的相互認知範圍、理解程度並不樂觀,但越是這樣的時候,越需要對其原因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冷靜的管理。

  閔貴植分析,韓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知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由於兩國之間高頻率人員流動,產生了互相友好的錯覺。實際上彼此對對方國家的社會認知、人文環境缺乏瞭解。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中韓之間每周往來1100多架客機,每年有1000多萬人訪問對方國家,但是兩國之間的認知隔閡依然很大。

  第二,中韓相互認知不是基於價值指向性或認同感,而是基於利用價值高的觀點看待對方的功利主義接近而形成的。兩國只從有利於貿易和投資的角度看待對方,因此小矛盾也大幅擴大,並缺乏理解對方的姿態。雖然也有冷戰解體的同時後建交的原因,但反共意識很強的韓國人完全不考慮中國的政治體制,這是基於非常實際利益的判斷。因此,與經濟依賴度相比,兩國國民的信賴度比較弱。

  第三,韓國人口5200萬,現在長期住在韓國的中國人有100多萬,也就是說,每50名韓國人中就有1名中國人。但他們在韓國社會的地位不高,因此不能起到提高中國人形象的作用。其結果,韓國人認為中國這個國家的力量很大,但對中國人的評價卻很低。另外,雖然兩國是唯一存在韓國城和唐人街的國家,但他們在積極改善兩國關係方面沒有做出太大貢獻。

  第四,居住在中國的韓國人雖然沒有被中國文化同化的負擔,但這也不會讓人產生理解中國文化、積極與中國人交流的姿態。比起對中國的肯定,他們更傾向於強調消極的一面。

  第五,政治矛盾對兩國國民情緒的影響比其他國家更大。兩國國民對對方的感情紐帶感和信賴度不高,對政治衝突反應敏感,輿論急劇變化。從頻繁的人員交流、高度經濟依賴及文化相似性來看,這可以說是相當特殊的現象。其原因是兩國國民過度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壓制了其他積極因素的物質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