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深度:韓前總領事談中韓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22-08-22 00:11:05


李康國駐華時頻頻參加中韓交流活動(受訪者提供)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中韓兩國建交的意義是什麼?

  李康國:韓中建交可以定義為,持續數千年交流與合作的韓中兩國因政治原因經歷了數十年的斷絕後重新連接建立起的關係。這絕非易事,不過兩國還是利用後冷戰時代提供的機會,為了未來果斷地做出決斷,實現了韓中建交。韓中建交在兩國間不斷增加的經濟相互依存和互惠性不能再受政治及理念因素制約的認知轉變的大背景下,反映了兩國領導人實現合作共存、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意志和希望。

  正在推進“北方外交”的韓國希望通過與中國建交,營造韓半島和平統一環境,奠定南北(韓朝)統一的基石。並且擴大與擁有巨大市場的中國的經濟交流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中國,1978年末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決斷對引領改革開放方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前外交部長錢其琛在回憶錄《外交十記》中寫道,1985年4月鄧小平說:“中韓發展關係,對我們來說,還是有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經濟上有好處;第二,可以使韓國割斷同台灣的關係”,之後也提到過多次。中國認識到,為了經濟發展,需要韓半島的穩定,並且韓國的技術和資本對中國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韓中建交後,兩國關係基於兩國間的理念和制度上的差異可以克服的“求同存異”原則發展。而且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韓半島問題不會對中美關係產生決定性的阻礙,即“韓半島問題韓半島化”的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和朝鮮問題等第三方因素已不是阻礙制約韓中關係發展的因素,這一點起到了主要作用。特別是在脫離冷戰和全球化趨勢良好的氛圍中,不把地緣政治安保因素作為爭論焦點,為推動關係發展而努力的兩國領導人的意志和推進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這種良好的背景下,韓中兩國以地理相鄰性、經濟互補性、文化相似性為基礎,實現了飛躍性的關係發展。特別是在政經分離的原則下,以經濟和人文領域為中心迅速發展。在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基調下,最大限度地抑制矛盾分歧,推進以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為中心的交流和發展,雖然歷史短暫,但取得了巨大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