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認同是中國人 正在台灣流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1 10:31:06  


  中評社台北1月21日電/馬政府上台後,創造了兩岸和平紅利,然而,五都選舉顯示藍的選票在大量流失;各種民調也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例不斷下滑,兩岸認同正在斷裂。這種相悖的發展趨勢,令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憂心忡忡。 

  認同是台灣人漸攀高 

  兩岸雙方如何詮釋此種趨勢?又該如何面對因應?兩岸知名的專家智囊日前應兩岸統合學會之邀,在澳洲雪梨的南天寺召開一場“史觀、論述、政策、認同”南天會談研討會。兩岸學者針對各種史觀及論述與認同,展開熱烈的討論,雙方不同的觀點值得兩岸當局參考深思。 

  旺報報導,對於兩岸認同的斷裂,具藍營背景的台灣學者顯然比大陸學者來得焦慮不安。一位大陸學者指出,馬上台兩年多,台灣民意統降獨升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止,在身分認同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日漸式微;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則持續升高,創下有史以來新高,1992年為17.6%,2010年達到52.4%。 

  抗拒統一成台灣主流 

  主張統一的比例則跌到最低點,依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只有7.1%,主張獨立的高達27.7%;未來即使條件合適,認為沒有必要統一的高達67.8%。“這個結果令我們擔心,”大陸學者不諱言,台灣民眾對大陸持負面看法仍占多數。 

  大陸學者認為,由於歷史及主政者的政策使然,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現狀不是那麼令人樂觀,而且這種趨勢還沒得到有效遏止。他們認為,“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抗拒統一的主流,包括最近謝長廷一系列的談話,獨派勢力也尋求與獨台派及維持現狀派合作,聯合起來抗統保台。” 

  應建立兩岸認同連結 

  對於這種現象,台灣學者疾呼,兩岸認同正在快速斷裂,年青一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經很少,再下一代根本沒有人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時間似乎站在台獨這一邊。”他們建議兩岸主政者應盡快建立兩岸認同的連結,從共同主張主權重疊著手,協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透過擴大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兩岸共享主權,來撫平台灣民眾內心的不滿。 

  台灣學者認為,兩岸認同斷裂,愈來愈少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固然與過去國民黨的反共仇共教育有關,亦受李扁主政時期的去中國化政策影響,但馬上台以後沒有撥亂反正亦是幫凶。無庸諱言,這也與對岸在國際上打壓台灣有關,“用中華台北這個名稱,我們都很不爽,”深藍學者都這樣說,“把我們逼到牆角,我們就脫離你。” 

   一位重量級的台灣智囊更直言並釋出明確訊息,肯定馬上台以後,對岸讓台灣保持23個邦交國,有些國家想轉向與中國建交遭拒,北京這種善意舉動,外交休兵,台灣方面非常“appreciate(肯定)”。但是,扁主政時期,台灣參與非政府組織(NGO)都沒事,現在反而問題浮上檯面,兩岸應該想辦法解決,這是非常重要而且需要解決的問題。 

  支持分治深層次發酵 

  對於台灣學者從認同危機切入台灣要求國際空間的問題,大陸學者並沒有積極回應,他們認為談國際空間不能脫離國際現實和國際法,北京為了維護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在國際上的一些作為讓台灣民眾產生疏離,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對認同問題的看法,也採取另一種不同的角度。 

  大陸重量級智囊指出,討論台灣人的認同問題,目前有兩大問題值得警惕。一、國民兩黨在抗拒統一問題上,某種情況下是趨於合流的;“我們也看到儘管馬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使兩岸有政治互信,有向前走的動力。但馬在撥亂反正,除去李扁去統化路線方面做的很不夠。可以做,但各種原因沒有做。” 

  二、馬至今沒有提出一套有別於民進黨的主流論述,有說服力的兩岸關係論述,馬兩岸關係消極面的核心是不統。“馬如果有第二任期,希望在這方面要讓更多的人有信任感。馬延續一些李扁政策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支持分治的獨台傾向。這對兩岸整合及和平發展的負面影響會在深層次發酵。” 

  要敢於提出一套論述 

  大陸學者指出,另一方面,“馬對台獨的綏靖政策,使得台灣主體意識在滲透,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神經,使人不知道是非。這種新情況下的政策,不僅容易被民進黨利用,反而證明民進黨的政策是有用的,會對普羅大眾產生異化效果。國民黨跟著民進黨背後走,在爭取選票及爭取大陸的信任,效果都是不好的。某種作法是在強化民進黨論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大陸學者似乎捎來北京方面的期待,“希望在今年大選年馬要揚長避短,逼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表態;亮出自己的觀點,在兩岸關係上敢於亮劍,敢於提出一套真正有別於民進黨的論述,對指引台灣發展方向是有益的。”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