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劉世忠:歐盟統合模式不適用兩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9 17:04:21  


“新台灣國策智庫”資深研究員劉世忠。(中評社 鄒麗泳攝)
  中評社台北9月9日電(記者 鄒麗泳)“新台灣國策智庫”資深研究員劉世忠下午受訪指出,兩岸政治不對等、經濟規模不對稱,加上中國大陸一直視台灣為地方政府,兩岸要進入統合階段並不容易,歐盟的統合模式移植到台灣與中國大陸有其困難度,不適用兩岸關係。

  曾經擔任扁政府“國安”幕僚的劉世忠說,兩岸各種主客觀條件不同,歐盟成員都是主權獨立國家、也是民主化國家,在統合過程中,各個國家多少要讓渡部分主權,光是這一點,兩岸的基本條件就不一樣。他坦言,陳水扁在2001年元旦談話曾經釋出“政治統合”,指先從兩岸經濟、文化及社會開始交流,再慢慢步步入政治統合,但沒有成功。

  “新台灣國策智庫”、日本北海道大學、歐盟研究協會昨天共同主辦國際論壇“東亞區域整合:以歐洲歷史經驗為例”,包括日本、韓國、歐洲與台灣的專家學者,以歐盟整合經驗,檢視未來東亞整合的可能性與潛在的問題。

  歐盟研究協會秘書長吳志中也認為,歐盟不只是個經濟整合機制,對於在歷史上征戰不休的歐洲國家來說(尤其是德國與法國),歐盟成立成功塑造出和平的歐洲,也用民主、人權價值去約束會員國與潛在會員國的行為。歐盟經驗能啟發東亞國家,然而東亞的整合條件尚不及歐盟,這是東亞未來的挑戰。

  外界普遍不看好東亞整合,北海道大學國際政治教授遠藤乾(Ken Endo)指出,東亞整合不會造成“抗美害台”後果,歐盟在整合過程中得到美國在軍事與經濟上的協助,與美國是互助的關係,並非對抗。

  多位學者認為東亞國家內部差異性大,很難像歐洲快速且深入地整合。北海道大學國際政治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表示,東亞國家彼此在經濟、金融、通訊、環保、智慧財產權等面向的規範均不同,增加了東亞共同體誕生的困難度。

  新台灣國家智庫副董事長吳榮義與台灣清華大學“中國研究學程”助理教授洪財隆認為,國家異質性高,比較可能朝向較鬆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模式前進。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與區域研究所副所長溫大瑗(Daewon Ohn)則說,東北亞各國的歷史糾紛不利整合的進展,在目前帶有衝突性且不平衡的結構之下,東亞區域整合困難重重。他說,東亞國家可以先例從雙邊合作開始發展,在建立起友誼與信心之後,再逐步開展到多邊合作的機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