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3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2日社論說,馬英九持續偏低的民調數據接連出籠,新的焦點不在高低而在藍不如綠、不如綠營的蘇貞昌,而且淨輸九個百分點。這才是難堪。身為領導人,馬英九如何看待自己的聲望是一回事,台灣人民如何看待則是大事。
社論說,民調持續偏低,這是人民對領導人的苛責,還是馬英九作為領導人已難勝任。如果是後者,還有機會從偏低的民調翻身嗎?馬英九還能爭取連任嗎?
馬英九無法翻身乃至無從連任,藍營如何看待,換人嗎?還是任其自然?問題出在有誰可能取代?台中市長胡志強說非救不可,是內部共識嗎?
綠營方面如何看待,會因此更見團結還是為爭大選提名,盤算更深,內鬥更見激烈?
社論說,一連串的問題隨著馬英九的民調直直探底,勢必會在不同的議題和場景中湧現,藍綠五都人選還未全盤底定,一場政治大戲,看來非提前開演不可。
進一步分析,馬英九民調偏低的現象究竟是不滿馬英九本人還是馬英九團隊,是馬英九的人格還是馬英九的政策和作為,亦或兼而有之,有可能化解嗎?
例如深藍和深綠對馬英九的不滿可能就是兩個極端。深藍不滿馬英九“自我綠化”,未能就兩岸未來發展提供一個美好的前景;深綠則認為馬英九一意孤行,從三通到ECFA,兩岸一體化愈趨明朗,台獨發展空間相對緊縮。意識形態兩極分歧,馬英九只能擇一,還是要兼顧兩方情緒?
至如淺藍和淺綠的批判則多從現實著眼,認為馬英九及其團隊屢經考驗都看不出有什麼危機處理能力,從八八水災以至金融海嘯的應變,都只知依法辦理,未見抗災和抗變的氣魄和能耐。
馬英九個人的處境又是如何?黨內有大老和派系的掣肘,黨外有綠營為反對而反對,圈內人又總覺馬英九薄情寡義,一派公平公正不知民間疾苦。
社論說,政治很現實,民調更現實,馬英九的市場行情決定了政策力道,可以預見馬英九未來只要推出任何重大決策,黨內利益團體大概不可能吝於發出異聲,更遑論黨外的批判。
擺在眼前的健保費率該如何調漲,偏藍的六大工商團體已站出來公開反對。然而這原是一個公共議題,何以會轉成政治議題?
死刑該不該執行可以討論,何來行政權橫生意見,竟然在司法定讞後還有第四審,無端惹出一場政治風暴。“法務部長”因此去職是一回事,何以會任令政務官自行其是,這就是領導人的責任了。
社論說,馬英九的用人以及權責授受是不是出了大問題,何以一個政務官可以拒絕執法且大唱反調,更不論此舉大違民意;在另一方面,何以健保政策未見協調反而各行其是,徒然落人笑柄。接著還要上演公務員考績法的院際之爭,“考試院”和“行政院長”竟然公開叫陣。藍營非但沒有政策協調平台,而且從高層失控了。
面對馬英九的民調偏低,民進黨人難免見獵心喜。可以預料,蘇貞昌既在民調上勝出,氣勢更旺,不論能否在台北市勝出,都不可能會在黨內大選提名之爭中缺席。蔡英文不選五都也無非是為大選提名下一步先手棋。綠營內部從來就存在的派系和路線之爭,以及絕不含糊的縱橫捭闔,若再加上五都選舉的內部恩怨,看來非提前啟動不可。
藍營內部會有換手的醞釀嗎?周錫瑋民調低可以陣前易人,同理,換掉馬英九有何不可。藍營民意最高的胡志強說他會拉著朱立倫保證,他們不會成為黨內分裂的元凶。這是很奇怪的論述,何以胡志強心目中只有兩個人不會當分裂元凶,豈非胡志強已感受到藍營內部已是暗潮洶湧。
社論說,馬英九有可能因此提前跛鴨或陷於孤立嗎?或許這只是開始而已。馬英九也該大徹大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