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2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1日社論說,馬英九民調最近直墜谷底,民間不乏開罵之聲。馬沒有鬧緋聞,也沒有八卦或任何敗德之事,兼且以清廉取信於民,然而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暴雨,卻為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帶來空前的政治危機,要求馬英九和劉兆玄下台的呼聲,有如暴雨般地持續鞭打兩人。馬英九此生最嚴重的一場政治風暴已然來臨,國民黨黨內重量級人士更是蠢蠢欲動。而且可以預見,這場政治風暴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甚至還可能出現內部裂變。馬英九如何掌握其間虛實,如何面對政治風暴,恐怕還要大費周章。
萬事莫若救災急,馬英九今天除了勤跑災區外,更在如何滿足災民的需求,撫慰災民的情緒。前者為實,後者為虛。在虛實之間,馬英九在災情一再升高之際,未能同步掌握災情,更乏即時反應,可謂完全亂了套,啟動公權力救災機制總是落人慢半拍的印象和批判。從這些現象觀察,看似馬英九未能在黃金時間完成救災任務,但嚴格深究,暴雨傾盆或土石流肆虐之際,救災條件本就有限;要害出在馬英九未能在黃金時間內走到第一線喊話撫慰。這既是信息落差和決斷誤判,再加上執政團隊的肢體語言接近“腦殘”,民間反彈、批判之聲直如山洪決堤洶湧而來。
社論說,馬英九來不及應變,也來不及講究如何向災民表達關切,換在平常,這不就是政治舞台的效應和肢體語言的魅力,試問救災與此何干?但在危疑震撼之際,災民要的是撫慰和信心加持,政治人物和領導人遇到災變狀況,早該有心理準備應變,而且要隨機應變。馬英九不是不會講門面話,但選舉期間的“苦民所苦”如今成了反語、譏諷語。這證明政治人物站在媒體之前的反應能力,決定了政治聲望甚至人格的高低。偏偏馬英九就是沒本事務虛,加上無能的官僚幫倒忙,就算有求實之心也無法取信於民。
領導人應變若是無法搶得反應先機,只好加碼後續實質補償,這將會是政府難以承受的重擔。馬英九晚一步探視災區,災民即多一分積怨,等到馬英九現身災區,這股情緒立即轉化、加碼為重建家園的實質要求,馬英九能不答應?但財源有限,金融風暴後更是捉襟見肘,如何填平災民要求,要是跳票又如何收場?台灣中油公司竟然會在災後訂出南北雙軌油價,這不會是僅有的例證,而且直接說明務虛之不足,必然會帶來連鎖性的負面效應。
莫拉克風暴已遠,島內政治風暴正持續飆升。馬英九此時該如何面對?弄得不好,黨內派系鬥爭不是沒有可能搬到檯面上大打出手,年底縣市長選舉成敗亦可預料絕難樂觀。面對要求馬英九下台和“內閣”徹底改組的壓力,馬英九必要認知不可能全身而退,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下決斷,如何標定停損點,考驗就在眼前。馬英九承諾“內閣”改組不會遲於9月初,時限甚短,但“閣揆”換不換就是一個關口。
社論說,災變發生以來,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王金平、秘書長吳敦義、泛藍的宋楚瑜都不見有若何表示,這是很弔詭的現象,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況味。這些人當然都夠資格出任“閣揆”,也有企圖心,但馬英九敢用嗎?馬英九續任劉兆玄又能符合社會期待嗎?“內閣”“閣員”遭點名該下台者,還能續用嗎?如果依“政務委員”朱雲鵬下台的前例為準,又有那位“閣員”不該下台,“內閣”大換血又從那裡找人?
但虛實之間,馬英九要看清其間的多層異態。加緊救災為實,“內閣”改組是虛;“內閣”改組是虛,黨內鬥爭是實;黨內鬥爭是虛,權力和利益掠奪是實;社會觀感是實,個人聲望是虛。馬英九如何改組“內閣”就在這虛實之間得其要害和分際而已,不為個人聲望盤算,就是最好的盤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