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從塑化劑風暴自省 台灣無謂的優越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0 22:28:31  


  中評社台北5月30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塑化劑毒飲風暴持續延燒,重挫台灣食品安全信心,連帶影響台灣國際形象;大陸自2008年爆發嚴重的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各種非法添加劑事件層出不窮,民眾對食品安全信心已接近冰點。兩岸都有不肖業者貪圖小利,使用有毒物質生產食品,傷害全民健康。如何有效防範於前,事件爆發後更能除惡務盡,並依據危機處理SOP將傷害盡速降到最低,重建民眾信心,值得兩岸共同重視。 

  社評說,毒飲風暴爆發以來,台灣政府及業界緊急採取一系列措施。觀察兩岸政府與民間應對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的態度與手段,確有值得相互借鏡之處。塑化劑汙染飲料與食品消息一曝光,台灣生產業者立刻將所有受影響產品主動下架回收;未使用昱伸公司起雲劑的廠商,則公布其供應商名單並送檢產品以示自清;四大超商也暫停銷售尚未取得商品檢驗報告的運動飲料。廠商及通路商的做法值得稱許,本身雖然因而承擔若干損失或作業成本,但確實可以避免民眾可能受到的風險。 

  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地方衛生局同時開始追縱非法添加塑化劑的起雲劑流向。信息顯示,曾使用昱伸公司問題原料的中下游廠商達95家,影響的品項從飲料、果汁到保健食品多達130項,由於添加起雲劑的產品種類過多,“衛生署”當即宣布5大類含起雲劑食品,若在31日前未取得安全證明一律下架回收,以徹底消除民眾“哪些東西才可以吃”的疑慮。 

  社評說,危機處理非常重要的一環是信息透明,食品藥物管理局官網每天公布問題廠商名單和產品追查進度供民眾參考,相關部會也及時透過媒體向民眾公布事件發展進程。 

  昱伸公司銷售非法添加塑化劑的起雲劑已5年,已有罹癌民眾質疑,是否因長期服用昱伸下游產品而致病。雖然目前尚未證實任何塑化劑危害人體致死個案,署立醫院仍於28日起開設“諮詢門診”,接受民眾諮詢。“諮詢門診”制度建立,當可消除民眾不必要的疑慮,並及時對受害者進行醫療救助。 

  社評說,倘若證實塑化劑確實對身體造成危害,索賠問題將是民眾關心的焦點。“法務部”已主動成立專案小組,督導各地檢署偵辦相關案件,並透過媒體報導讓民眾瞭解此類事件的司法救濟管道,如果權益或健康受損,可以提出民事訴訟,還可透過假處分防止廠商脫產,民事訴訟法可進行“集體訴訟”,消保法也有“團體訴訟”規定。 

  現行檢驗機制似已無法有效防堵不肖業者添加有毒物質,“經濟部”乃研擬從生產製造端源頭進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業者也納入食品GMP認證的自主管理對象,進行強制認證,希望改進行政作業手段,對食品進行更嚴格的把關,讓民眾安心。 

  另外,作為世界地球村的一員,台灣食品行銷全球,政府乃在第一時間,透過世衛組織和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知會大陸和其他國家,使大陸及世界各國可以及時降低傷害,同時亦表明台灣負責任的態度。 

  社評說,從產品下架、全面追蹤流向、公布追查進度,到建立“諮詢門診”以及司法訴訟協助、改進行政規範,每一步對消除民眾恐慌、保障民眾權益都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相較於此,大陸近年來頻頻爆發食安事件,官方處理模式被批評為五段式套路“權威媒體揭露、相關領導表態、幾個部門突擊、若干人員服罪、過段時間冷卻”,只能暫時安撫民眾情緒,而不是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尤其限制媒體報導、能掩蓋則掩蓋的做法,更增加了民眾對體制的不信任度。台灣面對毒飲風暴危機的處理經驗,有值得大陸借鏡之處。 

  台灣經濟成長較早,國民平均所得也比較高,面對大陸往往流露出幾分優越感。過去台灣未曾發生系統性的惡意添加有毒物食安事件,台灣媒體在報導大陸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溝油、染色饅頭事件時,往往藉著嫌憎大陸的不好及落後,彰顯台灣的優越。《旺報》兩岸徵文版昨日刊載〈公共浴室沒那麼可怕〉一文,大陸作者描述了一位“台北lady”對未曾見過的大陸景象,僅憑想像就流露出嫌惡的表情。這正是台灣社會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寫照,殊不知這樣的心態及表現在別人眼中是醜陋的。這次黑心起雲劑風暴正好敲醒台灣人,任何國家都會有唯利是圖的不肖商人,台灣過去不是沒有黑心食品,而是還沒被發現。 

  社評說,兩岸食品及原物料交易頻繁,食安問題密不可分。兩岸與其互相指責對方黑心商品,意圖貶低對方,不如相互合作彼此借鏡,以此次塑化劑風暴中台灣的做法為開端,建立一套完善的、兩岸架構下的食品安全危機處理SOP,為民出發,讓民眾安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