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陸委會”副主委高長昨天表示,第四次江陳會將簽署的四項協議,都是在回應民間需求,例如租稅協議是台商要求,以避免雙重課稅﹔而農產品檢疫簽訂後,大陸農產品進來還是要通過台灣檢疫,有助於農產品到大陸。
中國時報報道,高長表示,漁工問題也是,大陸漁工雇用來路不明,簽了協議後,對船主和漁工都有保障﹔至於標準計量,也絕不是現有規格要去跟大陸綁在一起,而是未來有潛力發展的產業,把大陸市場成為一個試金石。
高長在昨天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節目中指出,ECFA的協商是先從個別研究著手,再來進行共同研究,目前兩岸僅止於彼此交換意見,還沒觸及實質的規範。
高長說,由於ECFA的實質內容還沒有確定,所以沒辦法談實質成效或負面效果有多大,現在都是假設性的談。他不諱言,任何政策的利弊一定都有,但目前有關兩岸簽署ECFA的各項研究結果,都是利大於弊,政府未來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弊降到最低,這部分政府已經編列預算九百多億,以做為未來受影響的產業和勞工補救之用。
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張五岳認為,ECFA在台灣內部是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問題,其實也是“三中”的疑慮,就是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民眾不放心,因此政府不該只看有多少人贊成ECFA,而是去重視有疑慮的這些人,多做溝通和說明。
面對外界也質疑,為何兩會在簽協議前,不能讓“國會”有效監督?高長則解釋說,過去三次江陳會,簽署協議前和“國會”溝通確實比較少,加上協議內容太早也還不明確,必須等明確後才去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