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時報:台灣高房價問題 勿輕言緊縮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9 10:21:08  


  中評社台北11月9日電/由於媒體報導台“央行”憂心房地產泡沫化,加上“經建會”亦邀請學者專家,討論高房價與所得分配惡化等問題,甚至提出加重非自用住宅稅負的建議,讓高房價與房市是否泡沫化,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各界也提出不少“建言”。但在政府決定採納哪些“建言”前,先看看實際的市況吧。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所謂的資產泡沫化,並不是資產上漲就能冠以“泡沫化”,而是指以股市與房市為主的資產持續上漲,而且幾乎是全面性的上漲。其上揚幅度完全偏離該經濟體正常的經濟成長與所得增加,買進者著眼點不是使用或營利,而完全在於資產本身未來的上漲。 

  近廿年來,由於金融市場快速的膨脹,市場交易金額遠大於經濟基本面需求;加上金融管制的放寬,使得全球各國的景氣循環,幾乎都是始於資產上漲繼而狂飆,最後則以資產泡沫破裂為終,經濟進入低潮期。日本從八○年代的“日本第一”,開啟資產泡沫的起點,最後以泡沫破裂為終,走入“失落十年”;美國則是在九○年代歷經史上最長的經濟繁榮期後,以科技股泡沫宣告結束。其它新興經濟體,從亞洲金融風暴到墨西哥、俄羅斯,都是以泡沫破裂、金融風暴,宣告一波景氣繁榮期的結束。去年,則更是全球以金融海嘯讓金融市場走入空頭,經濟基本面重挫。 

  也因此,各國政府對在海嘯後的金融市場回漲、資產價格回升,經濟景氣開始上揚,都以既喜又憂的心態對待:既喜於景氣回春,又擔心走入另一個泡沫的起點。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及早注意監控、甚至提出警語,以避免出現另一個新泡沫,是可以理解。但,在要決定是否壓制高房價、避免新泡沫前,我們不妨先看看目前台灣房地產的情況吧。 

  台灣房地產在去年“總統”大選後,由於看好“兩岸和平紅利”而開始上漲,但到下半年在全球金融海嘯襲擊下回挫,今年二月景氣見谷底後,房地產才逐漸回穩,五月之後逐步上揚。 

  以監看預售市場的國泰房地產指數來看,第三季發表的指數顯示,島內房市銷售率與成交量上揚,但台北市已連續四季、台北縣已連續二季成交價下降,該報告指說“價格下修趨勢明顯”。另外一個監看中古二手屋的信義房屋指數則顯示,第三季的指數較第二季上揚二.○一%,與去年高點比較,微幅超越。 

  再看各地區實際的成交價格,除了台北市菁華區與台中七期豪宅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房價仍未超越去年高點,北部桃竹地區、台中七期重劃區外的地區、南部高雄縣市,房價仍在一坪十多到廿萬元上下。 

  因此,如果只看到台北菁華區的價格上揚,甚至只聽到豪宅“喊價”從百萬元跳到一百五十萬元,甚至“上探”二、三百萬元,就認為台灣的房地產“泡沫化”了,顯然是過慮了。 

  從實際的市況到各項調查指數都顯示,目前的房地產市況,距離持續、全面性上漲的泡沫,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大部分地區的房價仍未回到上波高點價格。而價格回升後,銷售量即下跌,顯示價格不足支撐的環境下,需求萎縮,市場已自我調節。此時如果政府單位要開始祭出強烈手段壓制房價泡沫,有點類似“唐吉軻德大戰風車”。 

  坦白說,只要景氣持續復甦,兩岸交流持續發熱,資金效應不斷,資產上漲的格局不會有變,現在的房價可能只是另一個波段的起漲點。但以一個經濟體而言,資產價值上揚並不能視為負面因素,甚至對實體經濟有拉升帶動效果,重點仍在是否形成泡沫的問題。但如在景氣才露復甦幼苗時,就採緊縮政策,則可能摧毀此幼苗。 

  因此,在仍無房市泡沫化之虞的此刻,政府似乎無必要“反應過度”;一般年輕人難在都會菁華區置產,舉世皆然,因菁華區土地、房屋供給有限,而需求者眾,價格必然上升到經濟較弱勢者難以負擔。政府不論祭出何種政策,都不可能違逆此經濟現實。 

  政府能做、該做者,應該是在都市計劃、交通建設上,提供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房屋供給。都會區房價必然是由菁華區往外,以類似同心圓方式逐步降低價格。只要政府規劃得當,再輔以如低利、優惠貸款等財務支持,經濟較弱勢與年輕人,仍可在都會外圍找到經濟上足以負擔、可供安身立命的房子。 

  財經施政應有專業評估,更該理性、務實,現在就談緊縮防止房市泡沫,早了點,要讓大家都買得起台北市的房子、改變所得分配惡化,更是不實際,也“民粹”得可以。政府,做好公共建設、都市計劃等該做的事,其它,還是要相信市場有相當的調節能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