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近年看起來頗為棘手的亞洲外交危機已經加深了圍繞“中國強硬論”的擔憂。這種觀點認為,在關於南海和朝鮮問題的邊緣政策背後隱藏著一個強勢的中國政府,這個政府正在試圖利用中國日益壯大的軍事及經濟力量改變世界的遊戲規則。
香港商報刊文稱,美國著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黃育川認為,事實恰好相反。在很大程度上,亞洲國際關係的惡化是由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意願低於其能力所及的程度造成的。世界反而需要“更積極”的中國政府。
外交被動傾向屬結構性產物
黃育川稱,中國仍然是一個被動的國際事務參與者,其外交舉措主要集中在回擊被中央政府視為別國挑釁的行為上。中國外交的被動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結構性缺陷的產物。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已經使中國以遠超其領導人預期的速度成為了超級大國。不過,中國外交及國際談判的相關機構卻不勝其任,不能與其引人注目的經濟成就相匹配。
中國的外交被動性也受到了另一項戰略考慮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應對敏感的地緣政治問題時,中國政府一直在試圖待機而動。這反映出中國政府的理念,即朝鮮、台灣以及有主權爭議的島嶼等熱點問題最終將迎刃而解,靜觀其變會帶來更好的結果。美國等國家的外交策略受到了短期選舉因素等的影響,而中國則有著引以為豪的進行長遠規劃的能力。
靜觀其變在實踐中並不成功
不過,中國政府靜觀其變的策略在實踐中並不成功,因為突發事件經常迫使中國政府在其認為恰當的時間點之前倉促應對。例如,中國政府對海事爭端的回應就不是全盤戰略的產物。與之相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對鄰國高漲的民族主義以及由美國主導的遏制戰略的“膝跳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