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27日電/台灣工商時報27日社論說,甫卸任的“副總統”蕭萬長在本周一,說了一般政府高官不能說、不願說、更不敢說的話。他除了提出台灣當前面臨的三大關卡,更直指最無謂的內耗正在台灣內部發生,包括政府部門危機意識不足、公平正義迷思重創政府與企業信賴關係,以及朝野惡鬥讓台灣陷入空轉的惡性循環,並因而導致台灣無法全力因應經濟挑戰。
社論說,以經貿老兵自期的蕭萬長,除了對台灣當前所處的困境予以“望、聞、問、切”之外,當然也不忘開出藥方,主張應重新定位台灣為“亞太加值服務中心”,打造生活品質、生態環境、生產同步加值的“三生加值島”。具體的做法上則提出7大主張,呼籲政府加速推動台灣的“轉骨工程”。
綜觀蕭萬長這篇有骨有肉的主題演說,的確點出了台灣當前的危機與轉機。而從台灣工商界領袖張忠謀、施振榮、許勝雄、張平沼等的回應,不論是指出台灣社會存在“溺水式思維”的偏差,而應易以之築巢引鳳的模式;或者是批評政府的產業創新條例根本沒有執行力;乃至於強調政府應聚焦優勢,轉向研製服務,甚至於建議政府針對FTA談判,應趕快成立一個跨部會專責單位進行處理,其實正是大家心所謂危,不吐不快的心聲共鳴了。
社論說,進一步檢視蕭萬長所突出強調的台灣三大內耗灶門,其實卑之無甚高論。其中朝野惡鬥最具體的顯現在甫結束的“立法院”會期,不只在立法表現上近乎一事無成,而且使政策推動近乎癱瘓。而有關政府部門危機意識不足,延誤決策及因應,則確是政府效率不彰的罩門之所在,但在公務部門保守、本位、防弊重於興利的慣性思維下,想要化危機為轉機,看來卻是知易行難。至於公平正義迷思重創政府與企業信賴關係的論述,相較而言,恐怕是三大內耗危機中較有爭議的部分。馬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自然是不應讓它惡化對立,而是應該努力尋求維繫政府與企業信賴關係,與落實公平正義之間的平衡點。否則將兩者對立起來,似乎意謂著政府若要維持與企業的信賴關係,就無法兼顧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樣的引申,不只無法化解內耗,只怕還會引發對立,反而陷企業於不義,也讓政府部門畏首畏尾,既無力落實公平正義,也不敢建構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信賴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