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調整農業結構務求實打實
http://www.CRNTT.com   2022-01-04 20:25:18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100個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其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2021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新鮮出爐,合格率為97.6%。這兩組數據表明,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果。

  表面看,農業結構調整發力於面積調整或品種優化,表現在數量和質量上。但說到底,結構調整是圍繞人的需求展開的,服務於億萬消費者。一方面,農產品需求彈性低,人們日益追求數量、質量、多樣,農民經營主體需要向結構要效益,結構調整是順勢而為。另一方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夾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競爭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也是不得不為。

  農業保供從來都不單純是總量問題,也是結構問題。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同時棉花、油料、糖料、蔬菜、飼料均要有一定的自給率,面積比例和區域布局就要保持在合理區間並不斷優化。理論上,耕地可廣泛用於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生產,即糧棉油糖菜等,共同特點是不破壞耕作層。現實中,不同作物的種植效益不同,不同區域的適宜作物不同,不同品種的供需形勢不同。

  在農業結構問題上,不能簡單強調市場法則,不能完全是“什麼賺錢就種什麼”。在諸多農作物中,種糧的比較效益最低,但公共性和外部性最大,價格彈性最小,因而也最重要。因此,農業結構調整要堅持底線思維,必須首先確保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絕對安全。把必須保的、最重要的先保住保好,這是無論怎麼調、調什麼都必須遵守的基礎和前提。回顧這些年,歷次結構調整都以糧食豐收為背景。

  農業結構調整雖不能唯市場,但也不能靠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基礎上,根據資源禀賦科學引導。在家庭聯產承包制下,只要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農民對種什麼、怎麼種有自主經營權。農民有現實動力,調整優化才能持續。現實中,一些地方的結構調整,始終在較低層級徘徊反覆,原因在於,沒能真正吸引到農民。因此,要充分考慮農民收入因素,將品種、區域、產業布局嵌入激勵機制中,實現“為國增糧、為農增收”。

  調整要突出重點,擴種大豆和油料是2022年農業調結構的一個重點。這是個難題,原因在於其費人工、單產低,比較效益不高、進口替代性強。思路就是創新驅動,一是科技創新,二是機制創新。一方面,農業穩產增產,科技至關重要。提高大豆自給率,就要創新栽培技術和種植制度,促進玉米大豆輪間作,應用生物育種技術,提高單產和出油率。另一方面,提升集約化水平和全產業鏈經營,可以節本增效。優化大豆和油料的價格支持和補貼政策,吸引新型生產主體和多元服務主體入場,幫助產業得實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