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吳世傑看到大蕭條氛圍 憂第三次大戰
http://www.CRNTT.com   2020-03-25 00:23:42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吳世傑。(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3月25日電(記者 高易伸)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吳世傑接受中評社訪問觀察,美中貿易大戰已從過去的經貿科技領域延長至生物醫療與防疫上,尤其中國把防疫經驗與醫療物資輸出給其他需要協助的國家時,不僅有助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提昇,也有拉攏陣營盟友意味,一舉多得。疫情的不確定性是衝擊全球經濟最大變數,有點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氛圍。如果各國持續邊境管制、高築關稅壁壘,世界經濟不僅重新洗牌,也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吳世傑,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個體經濟學、國際經濟理論、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策略性貿易。

  吳世傑向中評社表示,以國際貿易的角度去思考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他抱持著憂慮且悲觀的態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全球經濟其實已處在一種“重新洗牌”的狀態。包括中國市場人力的增加,美國喊出“再次偉大”要本土企業回流等。台商也在美中貿易站氛圍下離開中國或轉進至東南亞勞力較低廉的國家。因此未來世界體系要不就是美中兩強各自發展,對抗兩陣營的對抗平衡;或者美中之間必須爭出個勝負來。

  吳世傑觀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凸顯出西方國家仰賴中國的原物料與供應鏈現實,大家能想像的譬如紡織品、電子零組件、汽車零件、中西藥品、醫療用口罩、防護衣等很多都來自中國。當這些主要戰略物資、民生物品與製造業都押寶在中國時,其他國家也會衍生出威脅感,加上疫情凸顯中國市場在原物料供應鏈上對世界的影響力,讓各國進一步思索未來是否持續挹注、重押在中國市場裡,至少就各自國家立場而言,還是會採兩面手法,一方面跟中國維持良好關係;一方面鼓勵本國企業回流,以充實國力。

  短時間內有可能嗎?

  吳世傑說,上述情況只是個“理想狀態”,但實際上短期內其他國家並無法完全脫離中國市場,能做的也是先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但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範圍內的國家與市場最終都會變成中國的“內需市場”,這些國家最終也比較容易傾向中國陣營。反觀傳統歐美雖然也是個陣營體系,但已不像過去那樣鞏固。以這次疫情為例,歐盟各國也採取各自邊界及“鎖國”政策,這都違反當初歐盟所成立的最大目的與宗旨,卻也是個不得不然的做法。當各國邊境築起高牆,人貨無法暢通時,只要疫情持續惡化不降緩,及疫苗尚未問世前,這情況就會一直存在。

  對於未來的預測,樂觀或悲觀?

  吳世傑說,他對未來世界經濟與貿易抱持較悲觀態度,從國際貿易歷史與發展上看,很怕現在會重蹈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覆轍。對比當年情況,還只是美國本土的經濟疲軟,當時經濟崩潰且快速擴散至全球的關鍵在於美國對其他國家採取高關稅壁壘,導致其他國家跟進。但在全球化時代,當各國也採行壁壘態度,物資流通不順暢,國家的經濟成長力道就會趨緩甚至消退。當貿易被阻礙,國家成長力不足,或許對一些資源豐富或市場廣大的國家來說還好,但對其他資源稀少的中小型國家就會產生嚴峻衝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