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顯示了什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3 00:13:59


吳敦義的兩岸思維與路線,是最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
  中評社╱題: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顯示了什麼 作者:黃偉偉(上海),東亞研究所司法研究室主任

  國民黨主席選舉在5月20日落下帷幕,出人意料的是,吳敦義以14多萬票的絕對優勢一輪過半,打敗同場競選的現任黨主席洪秀柱,成為黨內新的“最大公約數”,有三年多時間帶領國民黨再出發。

  預期與結果懸殊的勝選

  2017年的國民黨主席選舉是國民黨在2016大敗後,最大規模的“收拾殘局”運動,內含路線鬥爭、權力重整、利益分配,甚至統“獨”、認同議題都搬上檯面,讓人有種看“總統”選舉大秀的錯覺。縱觀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林林總總,共有六名候選人角逐黨主席,是歷屆黨主席選舉人數最多的一次,競爭最激烈,變數最多,導致選舉前一天也無法確定勝者,島內外很多政治觀察家認爲可能會進入第二輪角逐。然而選舉結果讓多數人跌破眼鏡,吳敦義以144,408票的絕對優勢一輪過半勝出,得票率52%;而他的最強競爭對手洪秀柱得票僅有53,063票,得票率僅為19%;郝龍斌有44,166票,得票率為16%,表現超出預期;韓國瑜與詹啟賢分別獲得16,095票和12,324票,表現也不錯。

  複盤這次選舉,預期與結果如此懸殊,值得深思。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從連署到民調,到人頭黨員,爭議不斷,耳語滿天飛,各陣營為了勝選無所不用其極。這樣激烈的競爭讓選舉一片混亂,但也從中讓人看出國民黨很多問題:這關係到國民黨未來會否再度崛起,選情如此激烈,是否意味著藍軍的熱情回來了?在選舉中一再被挑起的兩岸政策路線之爭在國民黨內是真議題還是假議題,以及由路線之爭引出的,吳敦義當選是否意味著國民黨會越來越“獨”,吳敦義領導下的國民黨兩岸政策為何?國民黨改革能否持續,實現組織再造,改變以往為民眾所詬病的“醬缸”文化、“密室”政治,吸引年輕世代等等。

  藍營支持者的回歸與變化

  2014年“七合一選舉”與2016年“總統大選”的失敗,讓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勢力徹底崩盤,而對於失敗原因的解釋,各界分析並不一致。一種看法是藍軍熱情不再,含淚不投票,一種看法是固有的藍大綠小的板塊發生了根本性變動,國民黨在島內逐漸式微的趨勢不可逆轉。第一種看法中,對於藍軍不投票的原因也有兩種解釋,一方認為是藍營對國民黨施政不滿,一方則認為是國民黨路線出了問題,喪失了傳統核心價值,洪秀柱即是後一種看法的代表。所以洪秀柱在2016年國民黨主席補選勝出後,即提出具有“大中國”情懷的兩岸關係論述,並成立孫文學校,廣泛宣傳國民黨傳統的“大中國”價值觀,試圖與島內主流的“本土化”論述分庭抗禮。

  與2016年國民黨主席補選相比,今年的黨主席選舉無論在投票率與投票人數上,都有長足進步。2016年投票率為41%,有效投票數為139,558,而2017年投票率為58%,有效投票數為272,682。投票人數增多,基層黨員的投票熱情明顯被調動起來,但洪秀柱今年僅得到5萬張選票,比去年少了2萬支持者。首先,在一般黨員中,洪秀柱基本沒有拿到票。其次,在人頭黨員方面,動員力度不如吳敦義陣營。最後,令人意外的是,洪秀柱在其鐵票區,深藍黨員中跑票嚴重。

  藍營支持者回歸容易解釋,外有民進黨全盤清算,讓藍軍危機意識高漲;內有黨主席選舉的激烈競爭,黨員被充分動員。但藍軍的熱情能否持續、擴大,助力國民黨贏得未來選舉還有待觀察。值得深思的是深藍黨員的變化,洪秀柱對自己選情的樂觀很大程度上源於她對深藍忠心的篤定,認為深藍一定會支持她對國民黨的改造,支持她的“大中國路線”。但選舉結果表明,洪秀柱在深藍黃復興黨員中最多只拿到了4成選票,遠低於預期,與去年她在深藍有7至8成的支持率不可同日而語。究其原因,只能解釋為深藍2016全力挺柱大多是因為同情她在國民黨中的遭遇,而不是出於對其路線、理念的認同。去年對洪秀柱的同情票已還,今年則會看候選人投票。選前郝龍斌陣營即預測,洪秀柱在黃復興的支持度,與去年補選相比已是江河日下,或已跌破五成,郝有可能拿到黃復興四成左右的選票。而吳陣營在選前也評估,吳的黃復興得票高於預期,若無意外,應可拿下兩成。

  深藍在面對“大中國路線”時的分裂,意味著深藍內部趨統的勢力進一步弱化。洪秀柱選舉失利後,雖有支持者喊出成立新政黨訴求,但國民黨分裂可能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洪秀柱實力有限。國民黨將繼續本土化,而這一“本土化”趨勢始自蔣經國,是國民黨在台灣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非洪秀柱一人可扭轉。

  國民黨本土化趨勢的不可逆轉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路線之爭再次浮上檯面。黨內統派認為,國民黨為了勝選,始終把團結當作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確保團結,繼而對黨內路線分歧諱莫如深。這種為團結而團結的狀態,導致國民黨無法提出清晰的發展方向,在兩岸關係和大陸政策方面無法做到旗幟鮮明,也讓國民黨在島內漸失人心。然而,台灣民意真的如此嗎,藍營的支持者真的是因為國民黨沒有扛出“大中國”或“統一”大旗而含淚不投票嗎?

  2016年“大選”,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靠“維持現狀”模糊再模糊的論述輕而易舉地贏得了選舉;2017年國民黨主席選舉,提出清晰“一中同表”的兩岸關係發展路線的洪秀柱慘敗,深藍分裂;洪秀柱在選舉中拋出的統獨議題、認同議題,非但沒有凝聚“挺柱”的向心力,反而讓更多藍營民眾憂懼這一激進路線會讓國民黨分裂,甚至泡沫化,從而自發配票給吳敦義,沖高了吳的得票,讓吳敦義陣營操作“西瓜偎大邊”、“一輪過半”策略成功。這些政治現實說明,國民黨內的路線之爭很可能只是假議題,“大中國論述”現階段已無法在國民黨內形成氣候,統派勢力在在國民黨內已徹底邊緣化,吳敦義帶領下的國民黨無疑會延續以往國民黨的“本土化路線”,且持續深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