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昔日上海最大的日軍慰安所“海乃家”舊址,或難逃被拆命運。近日工人已入場,對其內部進行拆除作業,原計劃數日內即會完工。亦有消息指,拆除工作因學界不同聲音而被叫停。不過,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認為,相關部門收回決定的可能性很小,他更擔憂,同樣未被列入保護建築的世界最早慰安所“大一沙龍”舊址,亦將步其後塵。
據悉,“海乃家”舊址所在的“公平里”去年11月開始徵收,目前弄堂裡的居民已遷走。拆除工作於近幾日啟動,現場工人表示,“海乃家”舊址於前日清晨開始動工,預計兩三日內就可拆除完畢。
內部已基本拆除完畢
對慰安所舊址拆遷被曝光後,學界不乏反對聲音。對此,虹口區政府部門回應,“海乃家”舊址並不是文物保護建築,亦不在歷史性建築的登記名單上,故拆除不存在任何問題。也有內媒報道稱,目前拆除工作已經暫停,門外拉上了封鎖線,工人指,要等待“上面的決定”。
蘇智良透露,前日雖有消息稱停工,但其學生赴現場探視後發現,黃昏時屋內傳出的錘子“咚咚咚”的敲擊聲依然此起彼伏,似未有停工跡象。他並指,目前“海乃家”舊址內部已基本拆除完畢,外部結構亦隨時可推倒,停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截至發稿,“海乃家”石庫門建築依然保存完整,但內部已一片狼藉。
共有中日朝40名慰安婦
“海乃家”一度是上海最大的日軍慰安所,供日本海軍專用,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公平路425弄公平里12號。此棟房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屋主是一位廣東籍紡織廠老闆。“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屋主逃亡內陸,於是日本海軍佔領了該房屋,並將它移交給曾服役於日本海軍、後在虹口開設煮豆屋的阪下熊藏。雙方訂立合同,阪下每月向海軍支付5日圓的象徵性房租,經營“海乃家”,並享受海軍特別陸戰隊的軍屬待遇,慰安所所需的物品均由海軍提供。1939年,經過裝修,“海乃家”正式開張。
彼時,“海乃家”共有17間房間供“慰安婦”居住。1940年,“海乃家”共有日本“慰安婦”10名、朝鮮“慰安婦”10名、中國“慰安婦”20人。當時,“海乃家”經常掛著“全部客滿”的牌子,至日軍無條件投降方才結業。
日前,蘇智良與他的學生已經帶走了大門等建築構件,作為研究中心的資料保存,以期今後對公眾展出。
市民陳小姐:建築是歷史的活化石,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能留下來的歷史建築少得可憐。即使是日軍侵略的最好證據,這一處慰安所此前也並未引起關注,將來也會被人們遺忘,就如同其他很多帶著歷史痕跡的建築一樣,湮滅在轟轟烈烈的大建設的車輪之中。
市民趙小姐:記憶必須有建築等實體化的東西負載,才會存延下去,如果這些東西陸續被拆除、或銷毀的話,那我們的後代恐怕會逐漸淡忘日軍的暴行,對慰安婦的痛苦經歷一無所知。
市民李先生:對居住在這些老房子中的市民而言,確實是一種折磨,歷史需要被銘記,但不應由這些居民來背負。正常的舊城改造需如期進行,但其中一些能夠見證歷史的內飾,則當收集起來並予以保留,此後定期向公眾展出。政府可以考慮保留一至兩處舊址作為展館。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