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學者李志強:全球化趨勢下沒人會等台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17 00:23:07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強。(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7月17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國與韓國預訂年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卻遲遲未能通過兩岸服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強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台灣很奇怪,大家只會以負面的心態看事情,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沒人會等台灣的。

  馬英九多次質疑兩岸服貿、自經區條例遭到在野黨長期杯葛,會拖垮台灣經濟。李志強表示,台灣很奇怪,社會普遍有種心態,不從正面去思考,只用負面心態去看事情;一方面是很多人的心態是只想安於現狀、不思發展;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事與他切身不相干,不要改變。

  他舉例,一般民眾反對服貿是因為怕沒做生意,認為沒有直接影響,但有些周邊效應還是會造成影響,例如外商或陸資不論是在台灣設分公司或開店,要招攬員工就一定要調高薪水。但民眾卻擔心一旦改變就會破壞什麼東西,不會從正面角度去看事情;任何事會往前推進一定有其理由,一定是好處多於壞處。7-11在蘭嶼開店不只給居民生活帶來方便,也給遊客方便,如果沒人買也是會倒閉。但也有人會反對。

  有人主張台灣應調整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的順序,先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李志強分析,TPP大陸沒參與,美國在主導,問題是TPP的開放程度很高,全台灣都要開放,最麻煩的是美國豬肉進口的問題,台灣不太可能2、3年內就可以加入;RCEP是大陸主導,可是台灣連服貿、貨貿都沒有通過,怎麼可能先加入RCEP?所以兩邊都有困難。

  他指出,中韓FTA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簽的FTA相比,對台灣的影響更大,主要是因為台灣的產品與韓國的產品如半導體、面板、其他IT產業的重疊度很高,還有石化業等重要產業;如果台灣的產品要多繳5%的關稅,就很難與韓國貨競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