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在中美之間 台灣應隨時勢思考新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07 11:33:27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台灣駐美代表金溥聰日前在紐約接受法新社訪問,強調台灣在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維持三邊平衡的重要性,他並表示,“台灣需要美國的強力支持,因為美國是重要的盟邦;但也須審慎處理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現在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台灣主張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我們有的是在策略上模糊的空間,(而)堅持‘中華民國’是我們最佳的防護罩,”“台灣方面仍須具備非常強大的防禦能力來自保。”結論是“我們有自己務實的生存之道。” 

  社論指出,金溥聰在美的工作重點是維護、拓展“中華民國”的利益,並代表、反映馬英九的政策;其相關談話內容,比如說堅持“中華民國”是我們的最佳防護罩,台灣主張維持九二共識,必須妥善、平衡處理其與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台灣要有自己務實的求生之道等等都是值得肯定之處。但某些觀點或許還有一些思辨的空間,比如說台灣所採取的戰略模糊與對美軍購,以及馬英九即使犧牲自己也不會放棄台灣“主權”等等。島內對這些談話及用字就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首先,金溥聰代表所稱台灣主權用字不夠精準恐怕引起爭議;其次,這些年來,台灣的政界、學界常常跟著美國霸權,使用一些學術名詞,如軟實力、巧實力,或戰略模糊、戰術清晰等等,雖然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意義,但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失掉了自己的主體性及話語權。所謂的戰略模糊、戰術清晰(或反向為之)都是政治語言(political jargon),台灣能夠揮灑的空間其實相當有限,馬英九的戰略其實相當清楚,就是親美、友日、和中,持續改善兩岸關係。金代表的戰略模糊說法顯然還有討論空間。 

  金溥聰在訪談中也承認,自己講話要非常小心,因為外界會認為他代表馬英九的看法,提到美國在兩岸關係上一方面希望兩岸持續改善關係,但又擔心雙方走得太近、太快,這和中國時報日前社論所提,美方只希望兩岸持續改善關係、降低緊張、維持由其所界定的動態平衡與現狀,不願自己被蒙在鼓裡,不要有任何驚訝與意外的看法完全一致。簡單的說,美國不准台灣獨立、不讓中共動武,只要兩岸和解、但又不准雙方合作,美方的一切政策作為仍是出於自利的考慮。 

  既然如此,出於維護“中華民國”利益,甚至基於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考慮,台灣自然也該為所當為、有所不為。就以對美軍購來說,台灣確實要有適度自衛的能力,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但台灣顯然無法承擔兩岸軍備競賽的結果,而做為美國圍堵中國發展的工具也有違民族大義;在兩岸關係不斷改善的前提下,軍購數量當然應該有所調整,把資源做更有效運用。台灣甚至不妨考慮發展具攻擊性的武器,但可公開承諾不會首先使用,雖然其中國際因素複雜,但既省錢又有效,總比凡事被美國掐著脖子好些。 

  再說美國不希望有任何意外和驚嚇,台灣又何嘗不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美國?華府希望能夠掌握相關細節,其實兩岸關係改善的進程讓美國適度理解並非完全壞事,但由於三方利益未必完全吻合,美國又有能力與可能破壞兩岸關係的發展,所以到底是讓美國於事前、事中或事後知道,或讓美方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就有賴高超的外交技巧與政治智慧。政治學入門的一個基本概念:政治人物及外交官可以不講真話,或至少不是全部的真話,但是不可講假話或許可供參考。 

  如今,兩岸強弱易勢,時移勢轉,時間看來對台灣只會更為不利,而偏安江左只會滅亡,依靠美國不是辦法,獨立只會引發戰爭,被統又不甘心,一味的曲從北京壓力,又怕被關門打狗。左思右想,看來理性的愛台灣,大家就該臥薪嘗膽、恢弘志氣、誓言躍馬中原、經略中國大陸或為一條出路。如果馬英九及其領導的政府能夠教化、引領民意,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我們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又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子民,把國家、民族與政權區別對待,主張台灣對中國的未來也有一分責任與權利,堅持不做外國勢力圍堵、限制中國發展的工具,重新回到反共而不反華的中道立場,豈不甚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