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催生馬蘇會 建立對話互動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8 11:24:51  


  中評社台北6月8日電/中國時報日前所做民調顯示,有高達六六%的民眾期待馬蘇對話。在相當程度上,這反映出民意對藍綠長期惡鬥,以致國家元氣虛耗、在國際競爭中節節落後的憂心。政黨之間固然必須爭奪政治版圖,但民眾要的是良性競爭,而不是惡鬥不斷,朝野政黨領袖應該積極回應民意的期待。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政黨政治是民主社會的基礎之一,政黨之間的監督制衡,也是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及政策偏失的安全機制。不過,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台灣藍綠政黨的最大對立點是“國家”定位,環繞著“國家”定義及對台灣忠誠度的爭論,因為上綱層次太高,衝突太過重大,難有妥協空間,帶動的社會分裂也更為深化,對“國家”團結的傷害至為嚴重。 

  多年來,為了誰愛台、誰賣台、誰衛台、誰害台,台灣的前進腳步被這些無謂又無意義的內鬥綁得寸步難行。反觀昔日亞洲四小龍的韓國、香港、新加坡,哪一個不是早已飛奔向前,把台灣遠遠甩到後方?在國際競爭如此激烈、未來全球經濟前景堪憂下,台灣還有本錢耽於內耗嗎? 

  政治之爭常常是零和遊戲,也難怪政治人物往往不願替對手做球,朝野政黨的任何互動,都要先在政治算盤上打個仔細,看能替自己加分多少。但究竟誰真的把全民福祉置於優先,誰只顧自己利益不管“國家”死活,老百姓終究也會有個評價。台灣藍綠政黨激烈對立、缺乏對話、不問是非一味反對的做法,已經讓政局鎖死在惡性互動中,在這種相互糾纏乃至相互毀滅下,坦白說,誰當家都很難做事。 

  社論續道,其實,朝野兩黨實在不必如此仇恨不共載天,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不必鬥到不讓任何人開船。兩黨領導人如果能坐下來交換意見溝通看法,對緩和朝野對立應會有相當幫助。 

  過去在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曾經舉行過兩次“扁馬會”。第一次是在二○○六年四月三日,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訪美歸來,主動要求與陳水扁會晤,希望就兩岸政策提出建言。第二次是在二○○八年四月一日,馬英九已經成了“總統”當選人。這兩次會晤,扁馬都對究竟有無“九二共識”針鋒相對,激辯得火花四射。不過,第一次“扁馬會”後,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曾經表示肯定,並表示非常歡迎、鼓勵朝野常常對話,“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台灣好”。 

  到了馬英九就任“總統”後,朝野政黨領導人的對話始終停擺。“總統府”方面曾多次表達願意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談,不過一直未獲首肯,直到雙英針對ECFA舉行辯論,這才算是有碰到面談上了話。不過當時採取電視辯論會的形式,宛如一場大選熱身賽,各自陳述立場爭取支持,多過於傾聽對方尋找交集。 

  馬英九這次大選前曾經宣示,連任後每半年將邀在野領袖共商國是。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當晚,就接了馬英九的道賀電話,而且對於馬英九的對話邀約,蘇貞昌在第一時間並未回絕,稍後還表示“當前國、民兩黨應該為增加社會福祉對話,馬蘇會若能達到這個目標,就不必迴避。”感覺對“馬蘇會”的態度似乎比較正面,如果能夠因此促成朝野領導人的面對面溝通,應該為民眾所樂見。 

  沒有人會天真到以為國、民兩黨主席碰個面就能一笑泯恩仇,從此“立法院”不再吵架在野黨不再罵政府。但朝野政黨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資產,也各自代表了相當的民意基礎,領導人願意見面溝通,不只是對於對手政黨的尊重,更是對對方背後的民意表示敬意。雖然必定會有許多問題無法取得共識,但也不妨聽聽對方的想法,並且承認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台灣的生存、發展與尊嚴。既然方向一致,對於政策的溝通,其實可以做得更多。政府想推動的改革方案,也不妨先與在野黨對話,聽取對方的意見做為參考。 

  社論最後說,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命運,我們的內部沒有敵人,政黨必須競爭,但不能流於惡鬥。朝野政黨領袖應該慎重思考民意的期待,為“國家”發展著想,尋找一個能讓大家一起向前邁進的政黨互動機制。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