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政策調整,關係民進黨未來生存與發展。 |
中評社╱題:民進黨新一輪兩岸政策爭論觀察 作者:黨朝勝(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自年初“總統”選舉落敗以來,民進黨內對其兩岸政策的反思與爭辯便從未停止過,並且,這一現象也必定會在今後較長時間內(甚至到2016年“大選”前)一再重複。但可肯定,無論該黨對其兩岸政策提出什麼樣的新表述,做出什麼樣的新姿態,其一貫的“台獨”立場仍不會輕易改變。當然,無論是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還是從島內民眾的現實利益看,民進黨“變”總比“不變”強。
“如何調整”是新一輪“路線之爭”的焦點
繼蔡英文在敗選報告中提出“好好反省兩岸政策”後,先後又有民進黨大老謝長廷提出“兩岸政策趨藍論”(即民進黨兩岸政策不應與國民黨相差太遠),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等青壯派“登陸破冰”(以學者身份出席海研中心主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每件事情都引起島內外高度關注,並在黨內引發陣陣路線轉型的爭論。雖然聲音很雜,但歸納而言不外乎以下兩個層面。
(一)“要不要變”之爭
除蘇(貞昌)系聲音較小外,蔡(英文)系、新系、謝(長廷)系,甚至部分扁系人馬(陳淞山等)都認為,民進黨要想重新執政,就得調整兩岸政策。而僅有基本教義派,如前黨主席姚嘉文,“台灣社”、北社等民進黨週邊組織骨幹吳樹民、陳昭姿,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等認為,民進黨敗選後對兩岸政策檢討,就像“輸了之後還拿刀子往心裏插一刀”,民進黨若調整兩岸政策,甚至向國民黨靠近,將變成“山寨版國民黨”,不但會自失立場,也難爭取到更多選票。不過,從此次爭論的聲勢看,兩岸政策“要變”是該黨的主流聲音。
(二)“怎麼變”之爭
雖然黨內主流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該要變,但在如何調整的問題上又可歸納為兩派不同意見。
一派以蔡系、新系多數(林濁水等)的“立委”、學者及部分縣市長為主,主張對兩岸交流應“立場堅定”(即維護“事實主權獨立”,確保“一邊一國”前提,民進黨更應扮演維護台灣“主權”和“經濟自主性”的角色)、“態度友善”(即民進黨不但不能“反中”、還應“從互動中更加瞭解中國”,要積極參與兩岸交流,並將與大陸交流“制度化”、“正常化”、“除罪化”)、“論述彈性”(堅持“台灣共和國”已過時,甚至可用“中國大陸”等稱呼“中國”)。其主要立論依據是:1、民進黨此次敗選與黨的“主權”立場沒直接關係,甚至國民黨也開始接受“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容;2、“台灣前途決議文”已將黨的“主權”立場說清楚,而“九二共識”與民進黨既有價值矛盾,“即使現在接受,別人也根本不會接受”,相反甚至還會造成傳統支持者分裂;3、若繼續“反中”、“鎖國”,會嚇跑中間與經濟選民,不利民進黨重新邁向執政之路。
另一派以謝系、部分新系成員(洪奇昌)、許信良,及郭正亮等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民進黨要想勝選就必須調整既有立場,徹底轉型,包括可以修改“黨綱”,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在兩岸政策上縮小與國民黨差距,進而與國民黨爭奪選民。其主要理由包括:1、國際秩序中的“一中框架”已成型,台灣沒有“法理台獨”空間;2、如果不對“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做必要處理,可能永遠拿不到45%以上的選票;3、若能放棄“台獨”包袱,未來便可與國民黨在選舉時緊張圍繞內政議題競爭,加上選舉中“獨派”會自動回流,民進黨重新上台的機會更大;4、今後兩年沒有重大選舉,這是民進黨路線調整的最好時機。
需指出的是,在“怎麼變”之爭中持前種觀點者居多,即,民進黨內主流一方面認知到,必須正視大陸因素和兩岸關係,並與大陸密切交流交往,另一方面,又不能改變對台灣“主權”、“尊嚴”的堅持。
民進黨政策轉型的推力與阻力並存
日前民進黨內出現新一輪較大規模的兩岸政策之爭,與當前島內外的整體環境密切相關。
(一)當前形勢讓民進黨面臨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
首先,大陸長期堅持和平發展路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嚴重壓縮了“台獨”分裂勢力在島內外的空間,民進黨繼續“逢中必反”只會離重新執政之路越來越遠。其次,島內社情民意已發生重大轉變,這次選舉結果也顯示,多數選民已用選票清楚表達了他們對“台獨政權”重新上台的“不放心”。再次,國民黨已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獲益,今後,無論是基於政策理念還是選舉利益,他們都會繼續密切兩岸關係,若如此,民進黨重新上台的環境更加艱困,如不調整,只能做“萬年在野黨”。
(二)民進黨目前進行政策轉型仍有不少阻力
除了其一貫的“台獨”思維之外,還有一些重大的干擾因素讓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在2016年之前都難有實質突破。一是黨內權爭機制不利於新思想出現。公職選舉需要中間選民,黨內權爭又要借助基本教義派,這是民進黨內的政治遊戲怪圈,也是該黨台面人物對兩岸政策立場表裏不一,各種選舉場合表現不一的根本原因。二是島內藍綠二元選民結構讓民進黨擔心失去現有近45%的選票,而不敢輕易嘗試轉型。因為十多年來,民進黨對選舉一直奉行這樣一種思維,選舉時只有要先“固本”(鞏固李扁執政期間不斷擴大並暫時穩定的綠營支持者)之後,才可再“擴張”(爭取中間與游離選民)。三是,民進黨內目前缺乏有膽識的新領袖。謝長廷受困於“退出政壇”的諾言而影響力有限,蘇貞昌、蔡英文都不敢得罪基本教義派,其他人能力、資歷、聲望都不夠,這決定了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難以大開大闔。四是當前政策轉型的時機並不完全成熟。目前,民進黨內正在進行黨主席、地方黨部主委等從上到下的黨職選舉,未來2-4年,又將進行一系列公職選舉黨內選初提名,這都是黨內權力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有意爭奪黨內主導權者自然會擔心基本教義派而不敢提出一些有重大突破的兩岸政策主張。這也是曾有“蘇修”(主張務實的兩岸政策)之稱的蘇貞昌此次不願明確表態的主因。五是,美日等國內的反華勢力雖鼓勵兩岸和平交流,但不願兩岸在政治上走太近,甚至希望島內繼續存在一股較強的“台獨”分裂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