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今天說,台灣要對自己有自信,兩岸才有互信基礎;例如馬英九2008年上任表示6月就要進行第一次江陳會,北京果然埋單,這就是自信的展現。
中央社報道,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今天出席“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講座,作上述表示。
邵宗海表示,早期的和平協議,兩岸都是單純考量“結束軍事對峙狀態”;後期和平協議倡議,北京主要在建立“一個中國”框架。
他指出,北京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談判,重點不是只在敵對狀態終止的環境形成;北京真正想在這項談判中獲得的,應該是在協議達成之後,需要兩岸共同來承擔義務,以維護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此外,邵宗海認為,北京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談判另一個更深入的目標,就是希望讓這項協議的簽署,規範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內協議”上。
邵宗海分析,北京對和平協議的商談前提以及定位,恐怕與台北的思考有極大的出入。
他說,在“兩岸終止敵對狀態”議題方面,北京是想到是1949年內戰的正式結束,但台北想到的只是台海和平環境的締造;“和平協議”議題方面,北京希望加速統一目標的完成,但是台北需要的是現狀更穩固的維持。
邵宗海表示,外界一直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談判可能就是要走向統一,“其實和中國大陸談判是為了尋求保障”。他舉例,今年可望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是對台灣人民、台商有利的保障,“這是一件好的事情”。
邵宗海強調,與大陸談判,“最怕我們自己沒有信心”;有了自信,兩岸之間才有互信基礎。
他舉例,馬英九2008年向大陸表示,當年6月份就要舉行第一次江陳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主持的制度化協商),但外界認為當時北京未必得替馬英九的選舉承諾埋單。“這就是馬英九另一種自信,結果中國大陸真的埋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