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馬走入李登輝的“異己關係”牢籠,出不來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4 09:54:04  


馬英九願意談一個中華民族,也願意談“中華民國”,但是儘量避免碰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表述,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掉進了“一族兩國”的結構,而這正是李登輝以“特殊國與國”為名,本質為“異己關係”的緊箍咒。
  中評社台北9月14日電/兩岸統合學會負責人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聯合報9月11日公佈其“2010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的結果,並以“永遠維持現狀,首度過半”為顯著地標題,陳述2000年迄今十年來,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已經從原本的32%增加為51%。

  文章說,我們如何解釋過半數的“51%”?從認同上來說,這表示兩岸關係已經正式進入“同一民族內的異己關係”的階段。這51%的人民雖然未明確表達其政治上的統獨選項,但是他們已表達出兩岸是“你是你、我是我”的“異己關係”認同。“異己關係”認同下的兩岸,“可以不統一、可以不獨立”,但是“不能不和平、不能不交流”。這似乎正是聯合報最近三次社論的大主張。

  異己關係的形成與鞏固

  李登輝從1994開始,從教育、文化、政治上努力將兩岸關係從“國統綱領”規範的“一個中國(可以各表)的內部(非哪一方內政)關係”定位轉化為“一個民族內的異己關係”為內涵的“特殊國與國”定位。陳水扁八年執政,用烽火外交加劇了兩岸為“異己關係”的認知。

  文章說,從馬英九任用賴幸媛與鄭瑞城分別擔任“陸委會主委”與“教育部長”、從宣佈他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起、從他閃避對兩岸和平協定進行協商時,他已經確定走入李登輝的“異己關係”牢籠,出不來了。

  在政治上,馬英九願意談一個中華民族,也願意談“中華民國”,但是儘量避免碰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表述,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掉進了“一族兩國”的結構,而這正是李登輝以“特殊國與國”為名,本質為“異己關係”的緊箍咒。馬英九從政兩年多,逃避處理兩岸政治定位與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反而將重點放在要求北京撤飛彈與繼續說服民眾對美軍購的重要。“撤飛彈”與“要軍購”主張所產生的政治社會化效果,就是更加深了兩岸是“異己關係”,甚而是“政治敵對關係”的印象與認知,否則,為何要求對岸撤飛彈,又為何要向美國買武器?

  在文化上,馬政府兩年多來,沒有對陳水扁時代所留下來,以“異己關係”為基礎的歷史教育做任何更改,即將定案的高中歷史課綱,還是延續民進黨時期,把“中華民國”放在台灣史,而不是中國史部分教授。這樣的教科書沒有明確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但是卻清楚地告訴高中生,中國不是“我國”。

  異己關係下的交流難以建立互信

  文章說,我們贊同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化,但是也看到經貿交流只改善了台灣人民對於大陸政府與人民的印象,而沒有增加兩岸的“重疊認同”,也沒有改變兩岸的“異己關係”本質。就像去日本,或許可以改變對日本的印象,但不會產生認同。原因很簡單,當兩岸關係已經成為一種“異己關係”時,經貿交流只是互利的商業行為而已,自然無法產生政治互信。

  近來,兩岸準備把重點放在文化交流上,國民黨首席智庫趙春山董事長12日也在聯合報發表<兩岸文化攜手、打穩互信基礎>一文稱,只要兩岸“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在中華民族智慧的導引下,進行深度的交流,才能縮短兩岸人民認知上的差距,建立真正的互信,進而達到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觀點,但是也要提醒,當兩岸關係已經形塑為異己關係時,沒有以增加“重疊認同”為目標的文化交流也會淪落為物質化的商業交流,或只是了解彼此對於文化認同的異同在哪裡?而其結果並不容易憾動“一族兩國”為基礎的“異己關係”。

  文章說,聯合報在12日再發表<三論從“統一論”到“連結論”>的社論,我們充分尊重,也肯定部分觀點,但是也要提醒聯合報,“一族兩國”、“異己關係”為基礎的兩岸關係,是很難發揮“連結”或“過程”的功能。看到聯合報11日在<51%維持現狀,考驗北京>的分析報導中,提醒北京“共產黨難道擔得起‘消滅一個真正民主的華人國家’的千古罵名”?這個“華人國家”的說法,正是“異己關係”下的“一族兩國”產物寫照。

  文章說,連馬英九與聯合報都已經陷入“異己關係”的迷思時,要建立兩岸關係的互信與認同真的是很難了。

  (作者張亞中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謝大寧為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黃光國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