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開放 馬英九:速度穩健 不必再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1 10:25:02  


  中評社台北9月1日電/馬政府上任來大幅改善兩岸關係,馬英九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強調,上任後大幅開放兩岸政策,是為了跟上過去落後的進度“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穩健往下走,不必再快了!”他分析,對於中國大陸,有人看到機會,有人認為威脅,執政的責任就是要把機會極大化,把威脅極小化,執政者應維持兩者平衡。 

  馬英九指出,他致力改善兩岸關係的目的,主要有二:和平和繁榮。從兩岸分治對立至今六十一年來看,前面的卅年可說是熱戰時代,後卅年則是冷戰和對立充斥,到今天為止,台灣安全的威脅仍然存在,“只是已經到了可以用協商取代對抗,用和解消弭衝突的時候了!” 

  馬英九認為,兩岸雙方都有意願改善關係,“這也不是我現在才突發奇想,早從蔣經國開放探親到現在,這是一步步的演進。”本來應該循序漸進的兩岸互動,民進黨執政八年時期卻原步踏步,因此他一上任便大幅開放兩岸政策,“就是要繁榮,讓貿易投資如此密切的兩個經濟體,能維持互動的模式。”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重大意義,馬英九說,主要是讓兩岸經貿制度化,但目前只做到一小部份而已,兩岸之間有這麼大的貿易量,卻沒有爭端解決的機制,這在其他地區來看是不可思議的。 

  況且台灣到大陸投資超過兩千億,中間卻連個投資保障協定都沒有,如貿易減稅雖在WTO中有承諾,但卻未包含兩岸。 

  馬英九日前接受日媒專訪時重申,兩岸的政治談判時機還未成熟。他昨天進一步說明,“不是我不願和大陸談和平協定,而是還有更重要的民生議題要協商。”他舉廿年前的兩岸第一份協議為例,一九九○年因兩岸開放探親所衍生的刑事犯遣返問題,兩岸雙方由陳長文、韓長林在金門協商簽署協議,“當時兩個人簽約時,光為要用西元還是民國,雙方就僵持不下。” 

  馬英九說,這次簽署ECFA時再度碰到這問題,包括要用協議還是框架?用便捷化還是便利化?用考量或考慮?總計有七、八字眼不一樣,但這次雙方只用一句話就解決了,就是加註“用語不同、涵義相同”來包裹式解決,只要運用智慧,就可以化解爭議,“兩岸產生有創意的作法解決歧見,就可以累積互信。” 

  “我不覺得要那麼急!”馬英九強調,不是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不重要,而是雙方累積到一個程度才有機會走到下一步,有些民眾會憂慮兩岸政策,主要是因為上百萬人到大陸做生意,“有人看到機會,有人卻看成是威脅,這兩者永遠存在,執政者要維持最大的平衡。” 

  馬英九強調,“陸委會”歷年來民調,民眾對於大陸政策推動的速度,認為“剛剛好”占最多數,而認為“太快者”已多於“太慢者”,因此,兩岸政策不必再快了,維持這個速度就可以;之所以大幅開放是為了跟上過去落後的情況,現在已經慢慢追上來了,穩健的走是比較好的作法。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