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921救災比較高明?有人不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7 11:21:15  


2004年出版的《921大地震救災日記》,李登輝記錄九二一地震發生後30天的日記。(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台北8月17日電(記者 黃筱筠)最近不少人都拿10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與八八水災相比,巧合的是現在的“副總統”蕭萬長是當時的“行政院長”,現任“行政院長”劉兆玄當時是“行政院副院長”,決策高層幾乎有一半是相同的人,但此次的救災卻因決策速度太慢被罵翻天。

  根據李登輝在2004年出版的《921大地震救災日記》中提到,九二一凌晨發生地震後,當天晚上8點30分,他就決定召開高層會議,會議中包括了,“副總統”連戰、“行政院長”蕭萬長、“副院長”劉兆玄,經過2小時的討論後,對災情控制和處理,做出具體決定。蕭萬長在會中也具體提出因應措施,包括死亡受傷民眾的撫慰與救助,無家可歸災民的安置;“中央銀行”更提供1000萬的緊急融資等。

  李登輝的書中也提到,地震當天參謀本部也已在各縣市成立救援指揮中心與地方中心聯繫救災,重機械由陸戰隊與工兵負責援助。

  至於八八水災連藍營“立委”都不滿馬英九為何不願發布緊急命令,李登輝書中也提九二一緊急命令是在災後第6天發佈。李登輝認為,緊急命令的唯一目的,是在盡力維護憲政體制與公民自由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擴大政府因應救災所需的處置空間,使救災與災後重建以最高效能進行。

  書中也提到,緊急命令雖賦予政府較大權限,但相對的政府也必須負擔較大的社會責任。

  不過,今天台灣《聯合報》刊登了一篇媒體人王精誠的投書,給強調九二一大地震救災比八八水災好很多的人,潑了一大盆冷水。

  他表示,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他任職某報主筆室,每天盯著救災進度寫評論,因此有比別人多了一道“筆記”的記憶機制,謹提幾個往事:

  一、地震發生四、五天之後,逗留在災區的暨南大學學生,還是無法跟家人取得聯繫,也無法離開災區,就在校區與災區作無效的逗留。

  二、地震五、六天後,草屯到埔里道路依然不通,若依現在批評八八的標準,只要工兵部隊出動,兩天就可搶通。

  三、軍方所提供給災民臨時寄宿的野戰帳棚,也是在災民自己設法搭建組合屋,集體安頓好後,才搭建完成,以致乏人問津,無災民進住。想像中的軍方救災效率並未出現。

  讓他記憶最深的是,地震發生一個星期後,他寫了一篇“活人無睡袋,死人無屍袋”的社論,因為災後一個星期,生死兩界,連最基本養生送死的物資都沒有,他尤其對軍方為什麼不釋出現成的“忠靈袋”(也就是屍袋),供死者暫用,非常不解,才寫那篇社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水淹南台灣 半世紀最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