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周建閩:如何因應美國對華戰略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8-02-28 00:36:05


特朗普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周建閩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評論文章《美國對華戰略定位的擾動與中國的因應》,作者認為:“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不斷以台灣牌、貿易、匯率等為籌碼,向中國謀取實際利益,但對於整個中美關係的戰略定位並未明確。此次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顯示,美國對華戰略定位在‘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兩端上下擾動十多年後,又回到原點,這無疑有著深刻的背景與涵意。”文章內容如下: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特朗普政府發表了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作為美國未來國家安全戰略的框架指引,該報告最值得國人關注的是,將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稱其(包括俄羅斯)正在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價值觀和財富”。

  這份報告之所以這麼引人注目,不僅在於它是中國執政黨召開十九大以後,西方最主要國家對於中國未來發展方略所作的應對,更由於是特朗普總統親自宣佈的,且與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媒體與政界人士對中國的各種負面猜測及情緒性反應結合起來,給人一種新冷戰即將開始、中國就要成為美國最大敵人的感覺。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錯覺。無論是特朗普本人還是該報告,都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意味著什麼?在國際政治學的光譜中,區分國家敵友關係的評判標準主要分為四類:朋友(盟友)、(合作)夥伴、(競爭)對手、敵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在整個五十和六十年代,都是美國的敵人;兩國直接或間接地有過二次交戰經歷。七十年代,美國由於深陷越戰的泥淖,實力大幅下降,更面臨來自前蘇聯不斷擴張的壓力,急於打破僵局,不得不紆尊降貴,尋求與中國和解,大幅緩和對華關係。其後更由於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段時期的中國,在美國的國際政治定位上,從“敵人”跳過“競爭對手”,直接位居“合作夥伴”。這種較緊密關係一直延續至1989年,特別是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戰略環境發生翻轉性變化,中國作為美國的“合作夥伴”地位失去了戰略支點;便一下子從“合作夥伴”退居至“競爭對手”的角色,但並未回到“敵人”的位階。究其原因,在於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不再以意識形態區分敵友,從根本上淡化了西方對華的負面態度。這也是鄧小平所言:“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兒,壞也壞不到哪兒去”的主要原因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