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拋出“和平協議”的話題,又補充說它必須有“人民支持”的程序,其實那就是“公投”的翻版。作為馬的競選對手,蔡英文先回應說,她要求先有“馬蔡會”,討論公投法的修訂,接著她再提出,任何未來有涉及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或直接就稱“兩岸政冶協商”,都需要事先經過公投,要得到民眾同意通過後始得進行。
馬英九只拋議題 無意執行
文章說,看起來,這像是選戰中一場典型的攻防戰,國民黨拋出議題,民進黨接招。但經過一星期的沉澱後再來看這出戲碼,就會發現馬英九是刻意在這個時候,開辟這個議題的爭論戰場,但卻沒有強烈的意願去執行,使它“開花結果”。這可從他說明“和平協議”將是“黃金十年”的最後結果的一段話中看出來:
第一、未來十年變數很多,包括民進黨可能再度執政,或中共下一梯次接班的新領導人可能有不同於現在的對台措施,或國際社會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這些都有可能衝擊到台海現狀。馬所提出的和平協議,顯然不是針對在他連任後的四年。
第二、談“和平協議”雖然不同於與對岸談“統一模式”,但二者都需要過程,但前者在台灣內部是較有共識,只是卡在兩岸在談判時的政治定位以及一些前提,雙方特別是台北是否能夠解決與接受,對一個沒有把握的戰役,馬的建議是有風險。
因此,馬英九拋出議題的策略是否想引發台灣社會的討論,值得思考。一種可能是“先說就可先掌握這個議題的話語權”的想法,即不讓蔡英文用此一議題在後續選戰中醜化藍營,另並可鞏固藍營的支持者;另一種可能則是讓此議題發酵,希望趁著有利時機,再來攻擊民進黨不敢也不能與北京進行政治協商的痛處。
加上馬英九提出“和平協議”時,已說明必須要有“國家”需要、人民支持、“國會”監督的三項前提,早就罩上保護衫,不管後續情況是如何發展,確定不會傷到自己選情,又能兼顧到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想要台海和平的心聲。
更何況,這項議題的拋出,是在金溥聰訪問美日歸來之後,宣布後馬上又得到美日官方的大聲肯定,所以馬實際上是穩贏這一仗,所謂“一得”就是這個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