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香港名學者:台拒ECFA經濟必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4 00:13:49  


 
  換句話說,東盟10+3自貿區成立後,若台灣未能以任何形式融入這個區域,而想和區內的國家做生意,所面對的處境會比今天更加嚴峻。另方面,台灣優勢產業的傳統對手,包括韓國的電子業和印尼的化工業等,因為是自貿區一分子,享有幾近零壁壘的優勢,搶佔區內市場更加如魚得水。兩個效應相加,鄭國漢表示,台灣外貿產業的前景不問可知。

  非但如此,搶市佔率的意義,不僅在於今年增加多少生意,更重要的是藉著規模效應和加大研發,進一步提升產業水平,為往後幾年的競爭力打下基礎。鄭國漢指出,這種藉著各國各自發展優勢產業,在龐大的共同市場裡分工合作、享受規模效應,最終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競爭力,才是成立自貿區的最終意義所在。

  舉例說,韓國面板螢幕廠藉著搶佔大陸及東南亞市場,一面提高生意額,一面享受規模效應,並增加科研的投入,改進生產技術和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另方面,台灣同業廠商的市佔率會不升反降,生意做少了,科研投入因而削弱,競爭力逐漸消減,最終完全被排擠在市場之外。換句話說,就著可以規模化的產業而言,自貿區的成立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後果。

  台灣平均薪酬僅及韓國一半 

  談到韓國這個台灣的老對手,熟悉東亞經濟情況的鄭國漢指,台韓從前同為亞洲四小龍,起步點差不多,優勢的產業也相似,可說是高度重疊。在90年代,台灣的出口總額和人民平均薪酬都高於韓國,但到了現在,兩個指標都僅及後者的一半。韓國由落後而迎頭趕上,台灣由佔優而大大倒退,原因何在?據他觀察,最重要的因素並非經濟原因,而是在於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專題: ECFA首次協商北京登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