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2日電/在台灣,202兵工廠釋地案鬧個不休。張曉風“驚天一跪”,馬英九則親自會勘,又由“行政院長”指示諸多部長、“中研院”長等人陪同作家赴現場了解,回應的態度鄭重其事。此一開發案的結局未必出現大逆轉,“轟動江湖”的過程則有得有失。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環保議題受重視,是好事。但政府的各種規劃案,包括公共工程及重大開發,還是應回歸制度化處理。如果弄到凡事勞駕馬英九指示個案,不見得是民主施政的典範。
“要開發,還是要環保?”,向來爭議。台灣從南到北多少工業區的開發,又如現在儼然“交通要道”的雪山隧道,乃至於迄今仍起波瀾的蘇花高,都是典型例子。今天202兵工廠釋地案引發討論,馬英九指示須通盤考量,並強調全程應受監督,這些都是重大開發案規劃之初的ABC,再加上徹底的環評報告等等,本來就應列為“國土”開發的“最高指導原則”。這些原則一旦建立,就應執行到絕不打折扣的地步,才可謂確立政府公信。像這次的202案,連到底有沒有動到濕地的事實問題,都變成“國王的新衣”;各方各說各話,馬英九開了口,張曉風仍說未必被說服,有點像是一場“惹塵埃”。
馬英九指示個案,表現出對特定議題的關心,如果因此喚起各層行政官員的執行更謹慎,令民間感受到政府重視民意,也可謂一種收穫。但這畢竟不該是施政的常態。馬英九並非各種專業知識的集大成者,民主時代也無須樹立“總統”一人說了算”的無上權威。像公共工程和土地開發案涉及不同團體的利益,總不能強求馬英九出面作為終局裁判,萬一不能面面兼顧時,不知是否又要被冠上“幫凶”的罵名。
馬英九挾龐大選票及個人清廉操守的形象上台,格外被各方賦予非凡的期望,但還是歷經了八八風災後的民意震撼教育,至今戰戰兢兢。執政團隊迅速回應民意,乃表現效率及親民誠意之必須。不過,現代政治,期待人治不如期待法治。希望政府各部門施政“法制化”的基礎更堅實一點,由馬英九直接指示個案的情形才能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