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面對陸資 以經濟自信去除疑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7 10:32:40  


擺在馬政府面前的選擇是清楚的:大陸經濟崛起,出口型經濟的台灣必須融入;兼顧安全與經濟的最大交集,就是在高度自由化下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中評社台北7月7日電/聯合報今天的社論說,台灣政府上周正式公布大陸企業來台投資的清單及配套辦法,連同陸客來台觀光、兩岸大三通,馬英九上任一年,已接連打通兩岸經貿關係六十年來的三大禁忌。

  然而,兩岸雙向互通在人流、物流之外,陸資開放帶來的金流,無疑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也同時引發更多的疑懼;這些疑懼無可避免,政府要做的是化疑懼為提升台灣競爭力的動能,而非聽任此類疑懼造成進退維谷的情勢。

  社論說,依據現行開放內容,陸資可以來台投資一百九十二項產業,並能在免申報資金來源下購買台灣房地產,還可參與部分公共建設。不過,陸企還是被排除在大部分對台灣經濟至關重要的產業門外,例如半導體及液晶面板;為免炒作,政府還明令陸企持有台灣房產的年限;更關鍵的是,政府在陸資辦法裡埋有“國安否決條款”,亦即所有陸資來台都須經跨部會審查,只要台方認定有“國安”威脅,就可以行政裁量權駁回。種種的防禦機制,既是遵循“先緊後寬”“循序漸進”原則,也期望藉此化解民間對陸資的疑懼。

  總體而言,兩岸長期以來的政治對峙及歷史包袱,皆可能讓台灣對陸資來台投資的誠意及目的產生猜疑;加以兩岸經濟規模──四點三兆美元對四千億美元的懸殊差距,更使民間對陸資產生三大“恐懼”:炒作泡沫、養成依賴及吃乾抹淨。

  社論說,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回歸大陸的經驗,陸客、陸資大舉入港,維繫了當地經濟成長,但也一度引發房產泡沫;香港經驗亦顯示,凡事有北京當靠山的心理狀態,逐漸磨蝕香港殖民時期引以自豪的自立自強拚勁,反而限制原有的成長潛力。上述兩者,確實值得台灣引以為戒。馬英九政府若將陸客觀光、陸企採購、陸資來台等,當成挽救台灣經濟的短期藥方,而怠忽了系統性規劃,就會很容易掉入這樣的陷阱,自然也無由實踐藉陸資刺激台灣經濟發展的長期價值。

  馬英九所說的“走一步,觀察一步”,其實並未展現政府的謹慎,反而加深了“被大陸吃掉”的疑懼。馬英九的說明,或許是要強調對陸資來台之門並未大開、要大家放心,或許也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玄機;但這種過於簡化的說明,卻會引發截然不同的社會觀感,認為政府的陸資政策根本缺乏系統性規劃,才會需要“走一步,觀察一步”。在事實面,恐怕也是如此,截至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拿出一份足以說明政府已做好準備的政策分析,僅是空泛的保證及且戰且走式的防備,這是無法抵禦真正的攻擊的。

  社論指出,難以啟齒的是,這股疑懼的根源恐怕是來自於對台灣經濟競爭力缺乏自信,且不只民間如此,官方亦然。陸資相對於外資,除了受母國高管制及可能藏有政治目的外,其商業經營的自利本質並無二致;既然如此,台灣早就開放外資來台投資,外資規模不亞於陸資,投資範圍更大於陸資,甚至有“企業禿鷹”之稱的私募股權基金也能來,然則,台灣不怕外資、卻怕陸資,已非僅是政治恐懼足以解釋。近年台灣經濟成長、產業升級緩慢、國民所得停滯,人民經濟生活愈來愈無安全感;這股不安全感降低了經濟自主的信心,投射到陸資政策上是又愛又怕,反映在政策上則是欲迎還拒,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不免還是半吊子。

  陸資政策的推進,主要意義在於兩岸經貿將因資金的交流而進一步深化,也代表兩岸間的協商互動進入更敏感的階段,但囿於內部的疑懼氛圍,政府的態度卻顯得愈來愈閃躲,要什麼、不要什麼,政策說不清楚、人民也聽不明白;相對的,北京以經濟籠絡台灣民心的企圖卻是明確而直接,形成鮮明對比。

  社論說,擺在馬政府面前的選擇是清楚的:大陸經濟崛起,出口型經濟的台灣必須融入;兼顧安全與經濟的最大交集,就是在高度自由化下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有了競爭力,才能用陸資,而非為陸資所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