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中評社 袁曉麥攝) |
善用文化力量和新媒體反制“台獨”
面對台灣島內“台獨”史觀及其書寫泛濫的嚴峻局勢,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提出,我們應該以“中華民族史觀”為主軸,加快構建台灣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首先,要明確台灣史研究是中國史研究的一部分,是中國地方史研究,因此,它具有中國史、中國地方史研究的一切學科特徵。其次,要結合多學科研究方法,切實開展實證研究,進一步加強台灣史研究的科學性。在分析問題時實事求是,征引資料時保證可靠準確,確保得出的結論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提出的觀點、學說能達到自圓其說。最後,本著“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求真”“求實”的精神,開展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要為反制、遏止“台獨”話語提出針對性的概念,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占領話語權高地。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呼籲,兩岸專家學者攜手編纂一部學術影響力和文化感染力的《中國台灣歷史》,回擊、駁斥“台獨”史觀謬論。他表示,萬事莫如交流急,兩岸各界應合力衝破綠色屏障,開展高質量、精細化的交流合作,特別要開展以文化、歷史為主的“軟交流”;開展專業性、小規模、精細化的“智交流”;開展沉浸體驗式、對口互動式的“慢交流”,取得交流的實際效果。“不管‘台獨’如何建構虛偽的‘台獨’史觀,但邪不壓正,正統、正道的中國史、中國文化將力壓“台獨”史觀。台灣史上‘漢化’、‘中國化’‘中華化’是主流、是大勢,而‘去中國化’只是逆流、濁流,不得人心,只會失敗。”
《旺報》社長兼總主筆戎撫天表示,無論是從軍事力量的發展,或是從大陸經濟的潛力來講,時間都是站在大陸這一邊的。因此,在解決台灣問題時,大陸應該擁有充分的戰略自信和定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改變台灣民心就成為了最關鍵的問題。他表示,台灣民心的轉變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的發展表明,台灣民意與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可能越來越遠。他建議,大陸應善用自身優勢,通過文化力傳播和新媒體等方式,積極營造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輿論環境,推動台灣民意向著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方向轉變。
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協辦,來自海峽兩岸的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140餘人參會。在“鑄牢民族認同 共促民族復興”主題之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台獨史觀’的謬誤與危害”、“摒除‘台獨史觀’, 守牢共同精神家園”兩項子議題進行深入研討。
(後方支援實習記者:趙景彥、劉子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