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游智彬談家族事 外公率全家28人福建回台
http://www.CRNTT.com   2023-10-16 00:40:20


新黨桃園市第三選區(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游智彬。(中評社 資料照)
 

  游智彬回憶,幼兒園在酒樓旁邊,中間下課他都會去找外公,冬天外公會給他買一個饅頭、夏天會買一支冰棍給他。游智彬還記得當時饅頭小小一個一毛錢,但漳州一般吃大米,難得吃麵粉製品的饅頭,所以他每次都是先把饅頭的皮捏起來吃完,再吃裡面的麵團,感覺別有風味,至今味道仍還記憶猶新。
  
  從年少就離開台灣的游亞慶,直到1989年兄弟姐妹來大陸看他時,已經整整過了40個寒暑。游智彬記得,當時已是花甲之年的外公在擠滿人群的客廳哭得像個淚人,也許40年的思念和委屈讓外公想在那短暫一刻和他的兄弟姐妹一股腦兒宣洩。游亞慶後來回台探望老母親幾次後,便決定在1992年返台定居,並前後花了3年時間,把一家共28口人都陸續遷回台灣定居。

  為什麼舉家遷回台灣定居?

  游智彬說,因為90年代大陸和台灣的薪資有巨幅落差,他記得母親當時是一位專業藥師在當地衛生所任職,月薪僅不足人民幣百元,但外婆當時在台灣洗碗,月薪是新台幣1.8萬元(約當人民幣4000元),而當時在大陸縣城一座透天四合院也才人民幣3萬元。

  游亞慶夫妻先遷到台灣定居工作後,4名子女仍留在大陸,每當回大陸探望子女時,就變成整個村莊裡的大事。游智彬笑說,因為外公外婆每次回大陸都會多少帶給子女一些經濟上的額外補貼,所以有一年外公外婆回大陸時,親戚還在鄉下戲台播放幾個晚上的電影反饋鄉親,

  游智彬回憶,除了外公外婆到台灣定居工作後的收入讓大家羨慕外,會讓整個家族決定遷居台灣的主因是,他的兩個舅舅在1994年去台灣探親3個月後都變成了暴發戶,社會聲望也提升了不少,雖然當時母親已是一間婦產科的產婆,收入在大陸已算高,但受到兩個舅舅的刺激後,仍決定隔年就遷居台灣定居,接下來3年內,游亞慶4名子女共28人都陸續遷到台灣定居生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