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粵港澳大灣區:同心加速 藍圖走向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22-09-19 15:35:09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續寫春天的故事”網絡主題活動9月19日開啓。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大灣區辦、深圳市委網信辦和中國經濟網聯合主辦,金羊網承辦,旨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宣傳粵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三地同心協作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等方面的鮮活案例和生動故事。即日起,中國經濟網聯合廣東省主要新聞網站圍繞活動主題在全網推出系列報道。

  2017年7月,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下,《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啓動。五年來,從中央到各地,一系列支持大灣區建設的政策舉措相繼出台,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一個發展潛力無限的世界級活力灣區,正從美好願景變為生動現實。

  “軟”“硬”聯通 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大灣區建設啓動以來,粵港澳三地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加快融合、同向共進,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大灣區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大膽闖、大膽試,努力變制度差異為改革紅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在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31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册執業資格,職業資格認可、標准銜接範圍持續拓展。首批“灣區標准”清單涵蓋食品等23個領域70項標准。

  今年7月,“債券通”迎來5周年。這項創新機制開啓了境外資金在境外投資境內銀行間市場的新通道,也進一步鞏固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5年間,債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從約20億元增至300多億元,增長超過10倍。<nextpage>

  衝破了體制機制的束縛,深圳香港的規則加速融合,一個個第一次誕生。第一次實現科研設備、科研人員在合作區內快速出入境,第一次實現香港科研機構辦事“信用+秒批”。國內第一家由港澳投資的稅務師事務所成立,而放寬港澳涉稅專業人士的執業限制等措施的推出,吸引了大批香港稅務師到深圳工作。

  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正在各領域產生化學反應。近三年,廣東省新引進港澳資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港澳資金達3400多億元。

  “軟聯通”在加快落地,基礎設施“硬聯通”也在加速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裡程近2500公裡,“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加快形成;三地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大灣區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2.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年通過能力約8500萬標箱。

  今年5月,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橋,全面進入上部構造主體工程建設。這一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通車後,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時間將由目前的2小時縮減為30分鐘。從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到橫琴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大灣區城市間聯系更加緊密,“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從探索科技創新合作到謀劃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近年來粵港澳緊抓機遇,深入合作,有序推進。

  共享創新 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nextpage>

  科創要素的共享和流通,對於構建粵港澳協同創新環境至關重要。大灣區內地城市廣開創新資源之門,推動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面向港澳和全球開放共享。其中,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十四五”時期規劃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居全國首位。10家廣東省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運行良好,集聚衆多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導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內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不斷湧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孵化器、衆創空間數量全國最多,發明專利的有效量、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中蟬聯第二名。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大疆無人機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近年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化人才特區、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國家級重大平台政策先後獲批實施,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集聚16個院士團隊,創新設立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機制,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於今年9月開學,粵港澳全面合作邁上新台階。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成效凸顯,成為大灣區創新引擎之一。越來越多創新團隊、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選擇落戶河套,凝聚起一股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8月1日,深圳企業元戎啓行的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車輛的感知系統提前識別周圍車輛及其移動方向和速度,并調整自身速度安全通過。面對突如其來橫穿馬路的行人,系統踩下刹車,禮讓行人。

  一輛“聰明”的自動駕駛汽車背後,是深圳千億智能網聯產業集群的崛起之勢,更是深圳以創新為要,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生動注腳。<nextpage>

  加速融合 打造世界級活力灣區

  藍圖伊始,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已然樹立:那就是在粵港澳地區建立一個可以與世界其他三個灣區——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相媲美的大灣區第四極。

  世界級灣區經濟體是城市化進程中最璀璨的明珠,其形成關鍵是海灣城市群的融合。與世界其他三個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是融合發展難度最大的灣區,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種貨幣”,其複雜程度在全球絕無僅有。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出台,這兩份方案的出台從體制機制銜接、要素自由流動這兩個最基礎最關鍵的領域切入進行自我革命,提出了破解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難題的多項務實舉措。

  隨著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粵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動,“制度之異”正不斷轉化為“制度之利”。

  今年6月底,前海合作區發布惠港“九件實事”,覆蓋住房、創業服務、就業、平台、科創、金融、落戶、民生等九個方面,為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時,建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拓展青年創業空間至13.9萬㎡,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335家。

  合作區的發展令琴澳往來更加便利,每天通關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另外,合作區已實施商事登記“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機制,該機制通過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橫琴合作區分別設置服務點,就地為投資者提供業務辦理服務,實現內地和澳門投資者足不出境(澳)完成商事(業)登記。便利措施促進澳資企業落地橫琴不斷增速,截至今年8月底,橫琴合作區實有企業54331戶,其中澳資企業5012戶,占外資企業總數的64.47%。目前,橫琴合作區已成為內地澳資企業最集中的區域。<nextpage>

  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再次插上騰飛的雙翼。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有效發揮。

  數據顯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淨增加2萬多家……

  經過5年建設,5.6萬平方公裡、覆蓋超8000萬人口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