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官方認證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路暢平。(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南投12月10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灣自2025年起,將全面實施碳費課徵,台“經濟部”認證的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路暢平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隨著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的企業面臨日益嚴峻的碳排放壓力,尤其受到台灣能源政策的侷限,導致產業碳足跡高居不下的問題,使得台灣在全球淨零趨勢中處於不利地位,不僅對產業競爭力帶來隱憂,也對整體經濟與民生產生負面影響。
路暢平,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為台灣首波1500名取得官方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證照資格者,在邦泰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擔任“循環經濟計劃主持人”,兼任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講師、大葉大學茶產業講師等職,曾任台灣蘋果日報召集人。
針對台灣明年起課徵碳費,路暢平表示,按照台灣現行以火力發電為主的能源政策,在台生產的所有企業,包括營利、財務狀況、成本、競爭力等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他以台塑化與中鋼為例,一旦開始徵收碳費,對相關高排放的傳統產業將造成嚴重衝擊,台塑化每年可能需繳納約新台幣122億元的碳稅,而中鋼的繳納金額則高達98億元,幾乎相當於其全年淨利的兩倍。這樣的稅負壓力將迫使企業削減獲利,甚至影響投資者信心。
此外,路暢平提到,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使得碳稅成本不僅限於境內,對外的產業經爭力也會受到影響,歐盟於2023年起逐步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鋼鐵、鋁材、水泥、化肥等高碳產品徵收碳關稅。根據歐盟資料顯示,預計台灣出口歐盟的相關產品,平均成本將因此上升10%至15%。這對於已面臨國際競爭壓力的台灣產業而言,無疑是再增一大挑戰。
路暢平指出,台灣的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碳排放量在亞洲主要區域當中居高不下,能源政策堪稱是台灣碳足跡問題的核心癥結,因為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反對核能,另一方面在發展再生能源的效率卻不彰,到目前為止,火力發電仍高達整體能源結構的八成,再生能源占比不足二成,導致在台生產的企業都無法降低碳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