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關注:香港合力搞夜市?港媒有話說
http://www.CRNTT.com   2023-08-15 00:40:04


 

  社評認為,香港是不能單靠所謂“大笪地”式形式來攪活香港夜經濟,因為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香港居民夜生活形式簡單。看粵劇、逛大笪地、去涼茶館、看電視、聽收音機已可以。“大碟夾抵食加快靚正”是港式大排檔的指標,然而目前在街外用膳不便宜,這也是教市民留家的原因。“大笪地式”夜生活不再是唯一方式,現在女人街及廟街吸引不到內地旅客來訪,正是這些衣服及產品大多在深圳或虎門有售,何必來香港買。所以,通菜街和廟街的顧客對象只剩下外國客和南亞裔,前者喜歡買些有中國特色的衣服,後者買便宜的衣服或電子產品。

  香港報章《Am730》發表社評《搞活夜市經濟 須拆牆鬆綁創造多贏》表示,近日公布的香港經濟數據不算理想,尤其第二季增長令人失望。旅遊業的復甦亦不似預期,可能因為旅客的消費模式及喜好在疫後已有新的轉變,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總不能一味靠食老本,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吸引力,尤其要針對要求深度遊的新一代旅客,給他們有較深刻的旅遊體驗,以吸引他們日後一來再來。最近相關的熱門話題是夜市經濟,大家眼見銅鑼灣鬧市夜晚9時都已經“冇乜人”,非常憂心。財政司長陳茂波也在昨日的網誌提到,短期內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

  社評說,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鄰近地區做得到,以生氣勃勃、熱熱鬧鬧的夜市去吸引旅客,成為他們獨特的旅遊體驗,香港卻不能。首先,要從思維上鬆綁,可能有人認為將街頭攤販統統搬上樓,整頓潔淨市容,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所以絕不應走回頭路,但諷刺的是,香港人卻熱愛去外地感受夜市的魅力。官員需要的是心態鬆綁,其實街頭夜市只要管理規範得好,一樣可以是衛生整潔的,並且充滿地方特色,與商場經濟互補並存去吸引各種喜好的旅客,締造多贏局面。其次需要心態鬆綁的,是處理夜市經濟的飲食部分,眾所周知,飲食是夜市經濟的最重要一環,按過往經驗,香港在這方面的管制是比較嚴謹的,但要發展夜市經濟,便要多一些考慮實際環境,只要合乎衛生等要求,便可作彈性處理,否則像香港之前引進世界各地都有的美食車,卻因本地限制多多而失敗告終。

  社評說,其實,香港現有的油麻地廟街及旺角女人街一帶,已具備夜市經濟的基礎,只是近年日漸老化,失去活力,再加上疫情打擊,場面更形冷清。政府是時候更新思維,從旅客的角度去思考,香港應如何發揮夜市經濟的吸引力;而在實際執行上,不妨從廟街及女人街的夜市開始,再選一些交通方便的閒置地點作試點,在管制上拆牆鬆綁,盡量釋放民間商販的靈活創意,一同搞旺夜市經濟,改善旅客體驗,並成為香港經濟的一股動力。

  香港《東方日報》發表社評《旅客需求早變改 故步自封怎招財》指出,訪港旅客人數不及疫前,與旅客消費習慣不無關係。旅發局最新調查顯示,以購物作為主要來港目的內地旅客比例,較疫前下降;不少年輕旅客願意來港旅遊,目的是為了參與文化、藝術和展覽活動,或觀賞大型演唱會等,反映旅客開始重視產品和服務的特色、創意、質素及體驗。消費習慣的改變,與互聯網經濟崛起,網購、代購大行其道脫不了關係;惟習慣改變後,旅客更重視特色,讓本港的處境變得難堪。

  社評說,眾所周知,本港寸金尺土、租金昂貴,扼殺特色小店的生存空間;加上長達3年的疫劫,就連老字號也挺不過來,紛紛倒閉,惟有連鎖大型企業勉強支撐。如今,本港各大商場的店舖可謂是千篇一律,多為跨國連鎖商店,毫無特色可言,別說是旅客,甚至連市民也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本港在文化保育乃至綠色旅遊上發展落後,籌劃已久的西九文化區尚未竣工,部分工程甚至未開建,資金已瀕臨見底。面對如此困境,本港又憑甚麼吸引旅客前來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