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培林(直播截圖) |
中評社北京12月1日電(助理記者 徐媛)日前,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舉辦了20周年慶之鴻儒論道特別活動,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培林先生受邀深入解析全球化新議程。劉培林認為,如果說托馬斯·謝林講的核武器均衡是“鬥狠”的均衡,那麼走出中美技術即將脫鈎的囚徒困境則需要中國做“示弱”的均衡,即用“以大事小”的態度面對美國。
劉培林指出,當下全球化遇到的障礙之一便是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日益嚴密的技術封鎖,這些國家試圖“重組供應鏈”,旨在形成排斥我國的新分工格局。倘若得以實現,重組後的供應鏈把我國這樣一個業已被實踐證明能極大提升全球分工體系效率的巨型經濟體排斥在外,這種選擇形成的囚徒困境將不利於任何利益攸關方,也不利於全球化深入發展。
那麼,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呢?
劉培林提出,追趕國家如中國需要做出可信承諾,讓發達國家相信即使中國經濟規模和技術能力超越了發達國家,也不會從技術和產業上對後者“卡脖子”。
可以考慮的可信承諾機制有兩種,第一種是徹底放棄任何形式的干預,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各國在技術和產業譜系的地位,與研發經費、人員投入大致成比例。美國在全球享有較為優勢的地位,但是它不可能壟斷所有的技術,因此,如果能讓美國相信中國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就不會卡中國。
第二種可信承諾機制則是圍繞對研發和產業活動的干預進行全面談判,各自劃分技術上的勢力範圍,然後設立核查機制。比如國際電信領域裡的標準必要專利體系(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該體系有個原則叫“FRAND”,意為公平、合理、非歧視,這就是一種可以參考的企業間集體技術安全機制。這種機制實現的可能性更大。
劉培林進一步提出,為落實後一種可信承諾機制,需要以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和零技術出口限製作為出發點,重點圍繞補貼紀律和出口限制展開談判,以劃分各主要國家在技術和產業譜系上的優勢範圍,這樣就可以在主要國家之間形成一種基於均勢的技術和產業集體安全格局。任何一方挑起技術和產業爭端,將遭到其他方的對等報復。要通過這樣的思路獲得安全,中國須在一些領域真正占據全球前沿;並平衡好國內各部門衝刺國際前沿的衝動之間的關係,和各部門由此衍生的對傾斜性政策的訴求之間的關係。
劉培林最後強調,如果中國順利發展,未來的經濟體量將會是美國的1.5倍甚至2倍。因此,中國需要用“以大事小”的態度面對美國,做出可信的承諾,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才會有安全感,並和中國正常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