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與大家共同回顧20多年來香港經濟金融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一起探討新時期香港深度融入國家“雙循環”大局、持續高質量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藍圖。
回歸25年來,香港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挑戰,綜合經濟實力穩健提升,GDP規模從回歸之初的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021年的2.87萬億港元、年均復合增長率3.1%;人均GDP從1997年的2.73萬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4.63萬美元,增幅達70%。並高效發揮了內地與國際市場的“超級連絡人”作用,2021年在港設立機構的海外及內地公司達9,049家,其中內地企業為2,080家;202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額達4.9萬億港元、較1997年增長近3倍,其中59.8%為內地轉口貿易;截至2020年底,境外經由香港對內地的累計投資佔內地FDI的比重為33.2%;同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接連落地,協同內地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金融漸進開放路徑。在此過程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也實現了躍升。目前,香港集聚了192家認可銀行和160多家保險公司,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全球第四大外匯市場、亞洲最大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最活躍衍生品市場之一,港交所躋身全球市值最大交易所集團之一、過去12年有7年IPO規模冠絕全球。
步入新時期,國家與時俱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國兩制”制度持續優化完善,為香港經濟多元多極轉型、持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提供了廣闊延伸腹地和獨特歷史機遇。下面我著重從鞏固傳統優勢、培育新興競爭力兩個方面,談一下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展望與看法。
首先,區域一體化提速、內地經濟持續深化開放,是香港鞏固金融中心傳統競爭優勢的堅實基礎。分工合作是現代經濟的內在需求,近年全球貿易摩擦升溫的同時區域經貿合作更加緊密。RCEP正式落地標誌著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基於產業鏈互補合作的區域貿易和投資往來,將產生大量融資、投資、資管、保險等核心金融需求,進而推動銀行與保險業蓬勃發展、證券市場交投活躍。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健增長、內地企業區域化經營深耕,都將吸引更多內地及區域優質企業赴港上市,並持續吸引國際資金配置中國資產,香港仍將是全球領先的IPO中心。人民幣計價機制在互聯互通領域的引入、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創新發展、衍生產品市場需求及交易順勢增長,都將推動形成更具活力的離岸人民幣生態體系,進一步夯實香港作為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
其次,國家及區域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是香港打造金融中心新興競爭實力的時代機遇。全球加速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經濟低碳化轉型刻不容緩,潛在綠色金融需求巨大,未來30年間僅內地綠色投資需求就可能超100萬億元人民幣。憑藉卓越的資金融通、服務供給和制度創新能力,以及在國家“雙循環”體系中的戰略性聯通角色,香港有望在綠色金融標準推廣、綠色投融資,以及探索發展區域碳交易市場等方面持續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在環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人民幣國際化持續發展、內地跨境資產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等領域的需求也將大大提升,為香港發展成為領先的風險管理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提供了巨大潛力。在打造國際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方面,香港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香港擁有領先的科研力量、發達的通訊電子產業,是國際清算銀行三大全球創新樞紐所在地之一,已吸引超600家金融科技企業落戶。未來,北部都會區建設和“南金融、北創科”經濟生態形成,將進一步強化香港“金融”+“科技”的復合資源優勢。此外,大灣區獨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制度環境,為跨境金融科技產品研發、監管機制創新提供獨特試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