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李家超記者會:以市民為中心 以經濟為主軸
http://www.CRNTT.com   2024-10-17 00:35:49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評社 段曉魯攝)
 
 
  第二,今日剛剛發表了《施政報告》,大家未必有時間充分考慮其細節,其實很多章節所建議的措施是即時落實的,例如我們就中小企推出八項措施,又例如我們放寬按揭成數上限至七成。如果你看“惠民生 添幸福”的章節,所有都是很快會落實的,而且有關零售、旅遊,我們有發展藍圖宣布,或者在制訂發展藍圖時,包括旅遊等,那些措施都是會做的,我們會在整合之後公布。如果你看“惠民生 添幸福”的章節,絕大部分的都可以在很短期內執行的,特別是有很多關於社會福利的,包括精準扶貧、幫助照顧者、照顧長者、增加殘疾人士支援等,很多都可以即時落實的,政策司、局長,或每個局交代細節時,大家便可以看到。
 
  另外,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措施方面,我們已平衡整個政策所需要、希望刺激的,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記住“興一利”同時可能會“生一弊”的可能性,所以我不希望以投資的理由引進一些有很多資金的人,因而令廣大市民希望買日常想居住的住宅時受到影響,所以我將新資本投資者可以買的樓宇定在5,000萬元或以上的豪宅。我相信可以買到5,000萬元樓宇的人不需要政府幫助。所以,我們制訂政策時有充分考慮,確保政策不會影響需要置業、希望置業的巿民。但我認為,即使未放鬆投資規限而讓新資本投資者買豪宅,半年來也已有約500宗個案的淨資產審查獲批,預計可引入150億港元的投資,所以我相信如果再放寬,會有更多這類的投資者希望來香港,而事實上,在我的個人社交媒體專頁上,都有一些人表示很有興趣,我希望盡量既可以吸引新資金,又可以保障市民想置業的需要和夢想。
 
  還有一項有提及的新措施是關於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我們覺得全世界都搶的人才,我們應主動邀請他申請,因為在我們諮詢期間亦知道其實有些世界頂尖人才,當然他們很想來香港,但如果要申請,不知道會否成功,他們就變成持觀望態度。所以我們認為要主動。我為甚麼要介紹三年《施政報告》的理念呢?你看到這次的《施政報告》是一份行動型的《施政報告》,是一個追求結果的《施政報告》,所以今次為甚麼在優才計劃中提出,如果真的是我們認為是全世界都搶的人才,我們會主動邀請他來申請。當然,他亦要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不會因為這樣而將標準完全抹殺,都是按著標準去處理個案。多謝。

  記者:特首您好。我注意到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主題的第一個詞是“齊改革”,把改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而在前不久剛剛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核心內容也是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以我的問題是在這新一份的《施政報告》當中有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精神和決定,善用香港的優勢,助力國家發展?謝謝。
 
  行政長官:如果你詳細的去讀這份《施政報告》,你會發現兩點──也是我在立法會宣讀的時候談過。第一,是繼續以習近平主席在二○二二年七月一日重要講話的“四點希望”作我施政的藍圖,這也是貫徹落實藍圖的《施政報告》。這是第一點,落實七一重要講話作為藍圖的施政。第二點就是三中全會特別有關香港的章節,我在《施政報告》第一章也提到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你看《施政報告》裡的九個章節就會發現:首先,當然“一國兩制”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第三章就提到要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第四章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五章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第六章是推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多元經濟,強大我們文化自信,而且也是推廣香港有關中華文化、整個愛國主義教育一系列措施。我們也談到很多關於大灣區建設的措施,包括推動北部都會區作為發展引擎,深化大灣區合作,特別是河套發展,所以這份《施政報告》既是繼續落實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的“四點希望”,也是落實三中全會要求的深化改革,有大量所制訂的政策也向這方向。我舉個例子,剛才我向大家提到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就是參考了習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裡的重要講話,說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我也非常支持和認同這方向,所以這個委員會以後發揮的作用是很大,也是要強化香港在未來整體經濟人才競爭力的發展。謝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